校园生活

浅评电影《拯救大兵瑞恩》

发布时间:2016-04-04

来源单位:党委宣传部(党委统战部、文明办、新闻中心)

电影的开篇对于整部电影来说,如同火车头之于列车一般重要,导演必须保证在这样一段时间里尽可能全面的向观众展示接下来将发生什么。这意味着,时间有限,要搞搞噱头,玩玩花样,请尽快。《拯救大兵瑞恩》被划分为R级(限制级)电影,其原因在于电影开篇那逼真血腥的诺曼底登陆场景。

诺曼底登陆时,那威震人心的枪声、爆炸声就没有停止,一阵狂轰滥炸之后,横尸遍地,海水被染成暗红的颜色,刺激着观众的眼球。满眼的残肢断臂、血肉模糊,成片的尸体首身分离,还有的被战火焚身,仿佛可以闻得到阵阵肉体烧焦的味道。斯皮尔伯格采用纪录片的手法,真实再现了诺曼底登陆的残酷与壮观,让影片的氛围达到了一个最低谷,从而突显电影的主题,歌颂美利坚合众国这个伟大民族的人性关怀。没错,用战争反应人性关怀。

一段疯狂的炮火连天之后,电影恢复了正常的“讲故事”。一个邮寄追悼信的胖妇人发现自己手中的三封信都是寄往依阿华州的瑞恩太太家,一番追查之后胖妇人发现瑞恩太太的四个儿子都在战争中牺牲,其中四儿子詹姆斯?瑞恩下落不明。本来是一件可以就此忽略的事情,却得到了部门人员的重视,一层一层向上级反映,于是战争总指挥官特派一支由八人组成的小分队寻找唯一可能在世四儿子的詹姆斯?瑞恩。命令遭其他人的不认可,大家纷纷认为用八个人的性命换取一个人的性命不是一场划算的交易。但是,总指挥官坚持自己的决定,真正用行动、用语言落实了对瑞恩太太、对所有战后人民的感激与回报。这是电影最震撼人心的地方,在如此残酷的二战年代,竟然真的有人可以为了避免瑞恩太太同时收到四个儿子全部战死的死讯而花费如此之多的人力物力维护战士的尊严和家属的信任。

导演利用总指挥读林肯写给某位战士母亲的信向所有人传达了美国从始至终都崇尚人性关怀的事实。“神圣的荣耀都归于你们,因你们为自由付出了重大的代价。”这是美国伟大的精神,也是歌颂美国政府、美国人民无时无刻都把人性作为行动的出发点和思考点。

试想一下,如果故事发生在中国。首先,在战争年代,能把每位牺牲的士兵的姓名准确的记录在案尚且是一件浩大的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更别说给每一位死者的家属寄去表示感谢和悼念的追悼信。因为中国没有这个能力和资本,同时也没有这样的意识。大家都认为,为国捐躯是一件非常荣誉的事情,却没有人想到家人亲属的丧子之痛是多么的沉重。其次,在中国,派八个人去拯救一个生死不明下落不明的普通士兵是万万不可能发生的。中国人民崇尚大无畏的奉献精神,又岂会为了一个人乱了军心。那名普通士兵是千千万万士兵中的一个,却是已经失去三个爱子的母亲的仅剩的一个,从感性角度出发,这名士兵是必定要救的。

本片同样见证了一位士兵的成长。厄本本是一个懦弱的人,他甚至放走了杀死战友的德国兵,德国人看到他懦弱的样子便擦身而过,在最后关键战役中没有及时给战友送上弹药导致战争节节退败战场失守。在战友面临危险的时候吓得不敢去帮忙,最后使战友死在敌人刀下,厄本在跟随上尉出战之前从没有开过枪,只是一个绘图打稿的翻译人员,他和普普通通的老百姓一样,害怕战争,畏惧战争。但是影片最后,在亲眼目睹上尉被德国兵射杀后,厄本也终于意识到战争年代敌就是敌,战事是残酷的血腥的,不能有同情心的,最后亲手射杀了在德军雷达指挥所被俘的德国兵。

这是一场心理战争的胜利,从畏惧到克服到战胜,厄本的经历是无数人都会体会的过程,但是不是每个人都可以像厄本一样坚持到最后,从而突破自己的极限,完成人生的蜕变。同时,厄本的变化也是一种意向,导演通过厄本对战争态度的一系列转变,激起美国人民的历史感和自豪感,伟大的美利坚合众国是从落后的印第安人一步一步成为世界第一大国。

电影最后回归现实,老年的瑞恩在墓地悼念上尉,并要求太太对他说:“这辈子没白活。”因为这是为了救他而牺牲的上尉的愿望,希望瑞恩以及千千万万士兵“这辈子没有白活”。导演通过拯救瑞恩这个简单的故事,让战争的残酷与人间温情形成强烈对比,更加突出美国崇尚人性关怀,将人性置于首位的事实。

作者:张宏嘉

文章作者:张宏嘉 编辑者:程盟茹 黄田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