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生活

中西方的纪实风格电影特色----浅评《日照重庆》与《大象》

发布时间:2014-05-30

来源单位:党委宣传部(党委统战部、文明办、新闻中心)

在纪实风格的电影中,改编自社会真实事件的不在少数,而这些依靠真实事件改编的电影,又有很大一部分的来源是新闻报道。前几日在观看了中国导演王小帅的《日照重庆》和美国导演格斯·范·桑特的《大象》。这两部电影的相同之处除了都是改编自新闻报道外,都在用摄像机去关注青少年暴力事件的发生原因以及发生后的影响。从这两部题材较为相近的电影中,可以看出中国导演与好莱坞导演在面对相同题材时不同的处理方法。

《日照重庆》的创作灵感来自重庆一少年在超市劫持人质被击毙的案件,用一件真实的暴力事件延伸出一位父亲对儿子的爱以及对希望的追寻,总体来说,更注重故事本身的厚度和对人物内心的挖掘。而《大象》从头到尾完完全全是对发生在美国的科伦拜恩校园枪击案的展现,从被害学生与学生凶手的角度来重现事件,而且《大象》的拍摄技艺可以说是好莱坞电影的代表作品,从多个视角去重现同一时刻。从这一点上就可以看得出好莱坞电影与中国电影的一个发展趋势,前者更注重拍摄和制作的技巧,以此达到一个好的视觉观赏效果,后者更注重叙述的过程和对角色的刻画。

电影技术的落后一直是中国电影的一个较为大的问题,今年大年初一时上映的《大闹天宫》就可以很好的说明这一点,如果扔过故事,单就技术而言,中国电影与好莱坞电影根本没有可比性,这其中的原因也各种各样,与国家有关,与经济有关,与社会有关,与电影人有关,与观众有关。如果中国电影想要在技术层面上与好莱坞面对面的对抗,必死无疑。所以有些聪明的电影人便开始去寻找和发现中国文化中特有的一些东西,希望能够用这些传统文化的魅力去征服好莱坞观众。《日照重庆》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中国传统文化所传承下来的对人的关注远重要于对视觉效果的关注。

在《日照重庆》和《大象》中,有着极其相似的一段场景,二者都有监控器视角的镜头。虽不能确定这几个镜头是否真的是当时案发现场的监控录像,但即使是模仿,这两部电影做的极其的相似与真实。用监控录像的视角去替代传统的摄像机的视角,更能够凸显出纪实电影的真实感。《大象》以还原案发现场为主,所以此片中监控录像只不过是一个特殊机位的摄像机罢了,而在《日照重庆》中,案发现场的监控录像成为了父亲与儿子唯一可以近距离接触的介质,在整部影片中扮演着联系父亲与儿子感情的一根线,不仅仅是一种视角,更多的是在传达着父亲对儿子的回忆与寻找。

《日照重庆》的结尾是大团圆式的,虽说在寻找已经被击毙的儿子的过程中,父亲经历了各种的折磨与悲痛,但在结局时依然有一个希望存在,他的第二个儿子和妻子都在平静地等待着他的归来,大儿子的离开让父亲对小儿子变的更加重视,这也是在这场悲剧故事中唯一可以令人一笑的温馨场景。而在《大象》中,结尾没有告诉你凶手的结局,也没有告诉你国家和社会对枪击案件的态度,只是将事实重塑在你眼前,让你自己去思考这件事的原因和结果。《大象》的风格与格斯·范·桑特的另一部经典作品《心灵捕手》的差别比较大,从整体的叙事风格来说,前者更像是对坏学生的思考,后者像是对天才学生的启迪。而《日照重庆》依然是延续了王小帅的导演风格,摄像机始终扮演着客观记录的角色,让人物引领故事的发展。

中国电影在技术上落后于好莱坞不是一天两天就可以追回来的,还是会有越来越多注重中国特色文化的作品出现。

文章作者:先锋通讯社桐乡记者 杨启琛 图片作者:图片来自网络 编辑者:李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