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生活

布鲁克林的背面

发布时间:2016-03-24

来源单位:新闻与传播学院

“在远隔重洋的地方开始了新生活,这很了不起,不是吗?”

这不是一部励志的传记片,也不全是爱情片,尽管手持配上梦幻色调,情话悠长,所有角色都符合那种气质,淡化了那个瞬息万变、充满机会的时代。

先看到这样的一个经典模式:女主人公勇敢告别过去,去开始一个新生活。因为去的是布鲁克林区,所以电影自热就叫布鲁克林了。联系一下历史,这就是美国梦,好熟悉好应景!可她告别的过去,她的故乡,那里的故事也没有结束。

女主角爱丽丝在布鲁克林的生活贯穿着对故乡的思念,她一步一步适应着布鲁克林,去“像美国人一样思考”,同时在房间里又独自一遍一遍地温习故乡……这两者,如果硬是要作比较取舍呢,电影里对家庭的刻画大过新环境的种种,也甚少去表现“奋斗”“生存”这样的经典的主题动作,仅仅在餐桌上的嬉笑中有意无意浅尝辄止。那么为什么爱丽丝要选择呆在布鲁克林呢?

如果一个人有能力并且有选择的机会,是否要抛下落后封闭的原地,义无反顾地选择更好更先进的义项?这是移民美国的那一代人永远要面对的感情拷问。

一个很好的对照物是爱丽丝的姐姐,她命运的悲剧性在于有着同样优秀的能力却选择留在原地,陪在衰老的母亲身边维持着这个家庭,尽管所有工作能被爱丽丝的一下午建立起的系统所替代。而爱丽丝不同,她无法容忍母亲的回信习惯以及背后单调重复的生活,故乡给她的机会太小,她适合去更辽远的地方。故乡像是累赘。

更残酷的是,电影中的爱丽丝的不停进步伴随着旧家庭的衰败,例如姐姐的死讯传来不久爱丽丝便和男友踏上未开发的长岛展望未来,两方相互映照,来回的信件也包含着对此的无奈和感伤。

但是电影又回避了这样现实冰冷的刺,反而将爱丽丝留在布鲁克林的理由依托于爱情之上。她爱上了一个矮小能干、踏实热忱的男青年,他同样来自于一个移民家庭,两个异乡人在紧紧依靠彼此,就像相遇的舞会里爱丽丝等候一个解救她的男子,这样的爱情并不牢靠,在她回到家乡,碰到了更合适的男子,于是她欲拒还迎、隐婚失联。爱丽丝始终存在着羁绊,在布鲁克林时故乡北爱尔兰是她的羁绊。等回到了北爱尔兰,羁绊又变成布鲁克林的结婚证,这让她始终不能感情正面地做出回应。在走向越来越伍迪艾伦的时候,最后电影无力地回到主线,通过一系列鸡汤配乐,小清新台词,让成长后的爱丽丝明白了此事古难全的道理,勇敢地投向布鲁克林和布鲁克林老公的怀抱。

回到爱丽丝这个人物,电影将这个足够优秀的女青年放置于那个背景,她的每次的选择都值得我们思考。她原本是一张白纸,漂洋过海,每一次痛哭,辛劳和代价,选择再选择,都是在不断涂画修改纠正。你看她的侧脸好坚决,可是布鲁克林的冬天比北爱尔兰更冷。

文章作者:范文溢 编辑者:黄田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