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期,新闻与传播学院的罗金丽等6名同学在指导老师杨德平的带领下前往河南省安阳市汤阴县,对汤阴县的民间剪纸艺术进行了为期4天的调研。在实地采访中他们发现,剪纸艺术已经被人们慢慢淡忘,在不久的将来,剪纸艺术极有可能会成为中国一种失落的文明形式。

河南安阳是我国非物质文化的多产地,民间艺术更是非富多彩,其中的民间艺术“跑苇子”已经获得联合国文化遗产的审批,成功申请为世界文化遗产。而汤阴县“剪纸艺术”也不吝啬,已经被国家认定为“剪纸艺术之乡”。听来让人欢喜,本以为剪纸艺术在当地一定是家喻户晓,而事实并非如此,大多数汤阴人对此并不了解甚至根本没有听说过 “剪纸艺术之乡”这个光辉称号。原来,“剪纸艺术之乡”只是一个空荡荡的头衔,并未真正深入民间。正如汤阴县剪纸艺术家、汤阴县文化馆前馆长、国家剪纸艺术协会会员王凤学所言:“‘剪纸艺术之乡’的称号被国家批下之后,政府部门不提了、县委不提了、文化局也不提了,自然被人们淡化,大多数人不知道也是理所当然的。”

队长罗金丽接受采访时说:“一种失去支点的倾斜感,一种惆怅的意绪,突然震动了我。”在实践结束以后,她一直在为剪纸艺术的传承与发展而担忧,这些淹没了团队一路走访、一路观察、克服困难、取得成功的喜悦。作为一个剪纸的爱好者,看到政府对剪纸艺术的淡漠,人们对剪纸艺术的忽视,罗金丽的内心十分惆怅,但却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不过这样的热情倒是使她们这次的调研取得了不小的成果。
第一天他们采访了汤阴县剪纸艺术家、文化局前馆长、国家剪纸艺术协会会员王凤学老师。队员周子恭说:“在预约中王老给我们传达的信息是势力、物质、名利,但采访结束后,我们无一不表示对他的尊重,原本预约说好的20分钟到最后一个半小时还不止,在访谈中时不时的咳嗽声丝毫不影响他讲述他过往中经历的热情。”而心脏不好的王老,一直怀着对剪纸艺术的热情,创作出很多杰出的作品,他的作品在省文化馆参展、县文化局参展,在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上展出,还远到东南亚、日本展出,获得很多荣誉,但他的生活依然清贫,说到剪纸艺术的传承与发展他有的是更多的感慨和无奈。

比起王凤学老师,当地实验幼儿园的老师们虽然更加热情,但却难以感觉到他们对于剪纸艺术的热爱和对于传承剪纸艺术的坚定信念。作为“剪纸艺术之乡”的老师,说起剪纸来,都是模棱两可,何况还需要他们去传承经典,续写剪纸艺术的华丽篇章?更别提普及到下一代。老师教学热情低,学生无学习激情,家长也不愿孩子将时间浪费在这“无聊”的剪纸上。以上种种,对于任何优秀文化的传播都是致命伤。
罗金丽一行几天以来从汤阴县文化馆馆长、当地政府宣传部以及汤阴县当地居民中找到了剪纸艺术失落的原因。客观上,以前的剪纸主要是贴在窗户上和绣在鞋上,而现在全是楼房加之铝合金窗户,在贴上剪纸窗花显得格格不入。现在国家富裕了没有人自己做鞋子穿了,谁还会自己做绣花鞋呢?现代的人都在挣钱养家出外打工忙农活,谁还会把时间和精力花在剪纸艺术上,花在上面了时间和经历也不能填饱肚子,谁还会问津呢?主观上,剪纸只是一门艺术,不能作为人们的经济来源,不能养家户口,自然越来越不被重视,有的只是极个别年老的兴趣爱好者,年轻人很少去了解它了。县政府部门、县委宣传部,剪纸文化馆,他们都提到了每年在七月份都会搜集民间的剪纸在文化馆参展,但效果一直不好,资金短缺,宣传和展览的力度不够,剪纸创作者花费几个月时间的作品,参展了两天,而且无人问津,也不能拿到一点的补偿,谁还会有那么高的积极性去搞剪纸呢。没有经济效益,加上政府部门无资金支持,更不用说形成一条经济产业链了。

这难道是纪录片《远山的呼唤》的缩影吗?历史难道就是这般的戏剧性吗?盛极而衰、衰极而盛难道是普遍要遵循的规律吗?优秀文化的消逝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还是人类素质文明的退后呢?(新闻与传播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