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媒介素养教育二十年”座谈会现场。通讯员 刘旭 摄
5月5日下午,“中国媒介素养教育二十年”座谈会在浙江传媒学院举行。本次座谈会由中国广播电影电视社会组织联合会媒介素养研究培训基地、浙江省媒介素养教育研究会、浙江传媒学院媒介素养研究所共同主办。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香港中文大学、日本关西大学、浙江传媒学院等近20个单位的专家学者,对中国媒介素养教育20年的现状、问题和策略进行思考、回顾和展望。
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研究员、中广联媒介素养研究培训基地学术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卜卫就儿童媒介素养教育问题,提出了“新家庭教育文化节”的概念,主张要关注留守、流动儿童的教育内容及方法。她认为,儿童有媒介接近权、信息知晓权、媒介参与权三项权利,儿童是最真实的记者,我们要倾听儿童的声音,就要让儿童发出声音,并使声音变强大。
日本关西大学教授刘雪燕简要介绍了日本电视媒体的现状以及日本国民对媒体的认识,并就家长在使用新型媒介方面如何教育孩子、怎样通过实践让孩子好好利用和接触媒介工具、如何创建自己的媒介等方面发表了见解。
香港中文大学教授朱顺慈从体制内和体制外两个角度外对媒介素养教育实践场所进行了探析。武汉纺织大学传媒学院教授荣建华从教育哲学、教育科学、教育实践三种视角分析了中国媒介素养教育。杭州建设职业学校校长骆中成提出中学媒介素养教育的“四要”和“四不要”,即需要生动案例,不要高深的理论;需要切入角度,不要高超的技术;需要认真甄别,不要盲目的转发;需要局地展开,不要全面开花等。
此次座谈会通过专家之间的交流讨论,回顾了二十年来中国媒介教育发展的经验,对未来的工作进行了进一步规划。在促进媒介素养教育研究和实践,提高国民正确认识媒介、辨析媒介、使用媒介的能力以及形成良好的媒介传播和接受环境等方面,起到了积极推动的作用。
网址链接:http://zj.zjol.com.cn/news/634270.html?from=singlemessage&isappinstalled=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