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7日晚上6点30分,江苏省社会科学院哲学与文化研究所所长、江苏省君子文化研究中心主任,省有突出贡献专家胡发贵教授做客管理学院,为管院师生带来一场题为“天爵的证成——君子”的学术讲座,由天爵人爵谈起,解码“君子”的语义和人格内涵,阐述君子这一人格偶像兴起的文化祛魅价值和进步意义,最后映证君子是天爵的证成。

讲座在管理学院副院长侯亚丁的主持下顺利拉开帷幕。胡教授先讲述了爵与天爵人爵的联系,后又讲解了“君子”一次的词源渊源,作为先秦文献中的高频词语,据统计,“君子”仅在《论语》中就出现107次。考察先秦以来“君子”一词的语义变迁,胡发贵教授认为,“君子”最初指称诸侯国的统治者或世卿世禄的士大夫,归结为“有权威的官长”,在随后的文化演进中,“君子”逐渐被赋予更多的附加含义,既作为“丈夫”的统称。《论语》中,孔子将“君子”视为一种优异人格反复言说,分析《论语》中林林总总的“君子”论述,胡发贵教授将孔子思想中的“君子之道”概括为四方面内容:君子文质彬彬,集众美于一身;君子坦荡荡,耻于巧言令色;君子不伐善,为人谦虚低调;君子怀德,秉持超越物欲的理想。孔子的君子之论不仅是传统社会的价值取向,对当代人的安身立命同样有指引意义。同学们纷纷凝神细听,不时低头记录,现场沉浸在这一场君子之道中。

而从中国思想史的角度出发,胡教授指出,继鬼神、圣人崇拜而兴起的君子人格偶像,代表了传统精神世界从“吉凶由神”到“为仁成己”的过渡,同样有着“祛魅”的进步意义。君子具有平凡、亲切、可及的意义,迥异于天命鬼神崇拜和圣王崇拜;君子虽为追慕的人格,但并非遥不可及,而是生活中可为、能为的模范。君子的出场,也折射出春秋末期由血缘到地缘的变革,由“亲旧”到“礼新”的嬗变,呈现了由“世卿世禄”到“立德立功立言”的价值革命,表达了君子是对天爵的印证这一观点。现场同学也发散延伸出君子慎独、现代社会的道德绑架、精致的利己主义者等值得进一步研究讨论的思辨性话题,学术氛围热烈。

此次讲座,胡发贵教授通过对爵与天爵人爵的联系、君子的历史渊源、发展脉络与历史演进的分析,又站在现代思维的角度,从中国思想史角度出发,让同学们更直观地体悟到“君子”的具体性和真实感。讲解中,胡教授旁征博引,让在座学子深受启发,受益匪浅,对于君子与天爵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立志于尊德性、道问学,以修身为要旨,以践行为急务,以尽己为使命,以闻道为天职,不断完善自身。
讲座人简介:
胡发贵,安徽太平县人。曾先后就读于安徽劳动大学政治系,中山大学哲学系。现为江苏省社会科学院哲学与文化研究所研究员,所长,省有突出贡献专家,出版《儒家文化与爱国传统》等专著,在《光明日报》等报刊发表百余篇论文,主要研究领域为儒家哲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