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传媒

    听说浙传的【独立设置实验课】被学生们抢着报名,学风更佳!

    发布时间:2018-05-17

    来源单位:全媒体中心

    我校电视艺术学院录音艺术班的孙超同学成功考取北京电影学院艺术硕士。回忆起考研路,孙超同学说,对自己帮助最大的莫过于顾肖联老师和他的独立设置实验课,“跟随顾老师学习后,我完成了大量的实践创作,积累了比较多的实践经验,对我考研无论初试还是复试都有很大的帮助。”

    为使同学们更好理解独立设置实验课,我们邀请了教务处副处长陈佩芬老师给大家详细介绍。

    (左二为陈佩芬老师)

    独立设置实验课是一种课程类型,课程特征是实践学时占比高,教学侧重于对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一般基于实验室开展课程教学。学校一直鼓励并要求各专业开设足额的独立设置实验课程。选拔型独立设置实验课是我校从2014年推出的,它是独立设置实验课的一种,推出的目的是让一批具有丰富实践经验且热心于学生实践指导的教师,选拔学生以小班化方式进行教学,类似于师徒制的教学方式,培养一批在全媒体制作各环节具备突出创新实践能力的学生。”

    经过几年的实践,我校共成功开设了182门次课程,共有3626名同学选了这类实验课程。我校学生可以关注每学期末的选课通告,积极报名参加。

    其优势有三点,第一点是小班教学。教学内容设计更具个性化、更高层次,同时在选择学生的时候,对学生的入选要求及人数做了一定限定。通过师生公开面试择优录取,在教师的指导下参加一个学期的实验实训学习。第二点是吸引更多的学生进入实验室、教师工作室。培养一批真正热爱影视技术的人才。由于他们的出现也带动了其他同专业的学生,形成一个很好的良性循环。同时要求学生在课余时间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在实验室完成教师留下的作业或任务。第三点是有利于高端实验室的设备使用。随着学校加大对实验室建设的投入,有些高端的实验室相继建立,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实践教学环境。

    四、为各类学科竞赛选拔培训人才。结合赛事,强化教学内容,为我校学科竞赛获得良好

    成绩打下一定基础。

    “精进是一种态度”——顾肖联《环绕立体声录制》

    (前排左二为顾肖联老师)

    顾肖联老师1982年从北京电影学院录音专业毕业后,独立完成故事片17部、电视剧百余部、译制片10部的录音工作,其中荣获国家级和省级优秀电影奖的影片10部。现为浙江传媒学院教授、国家一级录音师、浙江省教育厅实验指导委员会委员。

    他认为,学生们在掌握了基本的专业知识后,更需要的是创作和创新能力的培养,需要小班化的指导。但是由于学生数量多给专业实践带来一定的困难,有些实验课教学缺乏一定的深度,更缺乏应用性的深度指导。“精而深的学习是必要的”,顾肖联老师开设的《环绕立体声录制S》这门课程主要学习的是对声音进行后期合成以及5.1环绕声编辑。

    (演播楼b203录音棚照片)

    这门课的上课形式主要是以实践为主,顾老师先是安排大家在教室上几周的理论课,让同学们对5.1的环绕声以及一些监听的参数有了基本的概念,再让大家分小组进入实验室进行创作指导。每个学习小组的题材和形式不限,但顾老师会对每组的作品内容进行严格的把关。除此之外,他还会为每组安排好实验室的使用时间和分组单独指导的内容,让大家都能有序有质量地完成作业,得到充分的实践学习。

    (演播楼b203录音棚的设备)

    影视制作人员需要有工匠精神。顾老师说,我校有许多能够为艺术献身的优秀青年学生,他们热爱专业、肯吃苦、耐得住寂寞,利用了大量的休息时间,深入到实验室进行学习创作。

    (顾肖联老师指导的学生作品)

    15级录音专业的郜凯悦,在学习过程中,完整体验了环绕声制作的整个工艺流程,“顾老师带来了浙江电视台《中国好声音》的音乐素材让我们建工程进行混音,每组都进行了单独的指导。另外,还让我们选取各种影视片段进行声音设计,题材不限,在听完各组选题以后会认真的给出改进意见和创作灵感。顾老师的课氛围非常轻松愉快,大家在乐中学习,在一次又一次的改进后做出完整的让自己满意的作品,收获了许多经验和快乐。”

    (顾肖联老师验收“数字电影教学研究创作平台”实验室)

    顾肖联老师最后说道:“我希望有能力的教师都能参加这类课程的教学。这样才能培养出优秀的创作团队,学校才能创作出更多好的学生优秀作品。影视是团队的力量,需要组合。”

    言传身教,矢志不渝——黄梦琪《录音创作基础训练》

    (黄梦琪老师)

    《录音创作基础训练》最初是由国家一级录音师顾肖联老师开设,在恩师的言传身教下,黄梦琪老师接替了这门课程的教学。“录音艺术除理论知识外,最重要的就是动手实战,想做什么就放手去做。”她始终记着顾肖联老师曾说的这句话。

    在教学模式上,黄梦琪老师尝试反转课堂,让学生提出疑问和要求,再有针对性的进行教学。由于这门课面向全校学生开设,学生专业水平存在差异,教学有一定的挑战。黄梦琪老师在实训期间因材施教,在录音棚亲身示范,答疑解惑。同时,她要求学生每人每周必须用到至少4个棚时,这样做一方面学生可以熟练设备和技术,另一方面也能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

    (黄梦琪老师指导学生训练)

    “一个好的录音师得有敏锐的听力和良好的听音审美。在录音实验室里,可以直观表现声学概念以及验证理论知识。最重要的还有听感的训练以及听音审美的培养,这种感官上的教学是文字替代不了的。”黄梦琪老师说道。

    (黄梦琪老师指导学生训练)

    随着教学的深入,她发现课程缺乏与市场衔接的实战机会。于是她的教学团队将大学生创新中心的对外合作项目引进课堂,与课上的学生一起完成项目录制。例如给iartschool的艺术家们录音,为香港凤仪红剧社录制昆曲的发行CD。

    大学生创新中心最重要的版块是毕业联合创作,这是学校目前级别最高的学生创作项目。黄梦琪老师挑选学生一同参与毕业联合创作,在17年参与话剧《雷雨》的声效设计和音控,目前在进行动画短片《OCD》的音乐创作和声音设计。

    言传身教,矢志不渝,黄梦琪老师传承课程,同时也传承着这八个字的教学理念。技术上全力支持,技巧上倾囊相授,艺术上激发热情,她始终坚定着。

    高校首建,媒体融合——《融合媒体云平台综合实践》

    (融合媒体云平台位于演播楼408)

    大学生创新中心上学期开设了一门新的独立设置实验课,它就是《融合媒体云平台综合实践》,一门综合性极强且流行于当下的一门课程,它同时包含着“融合媒体”和“云平台”两个具有前沿性的热词。

    《融合媒体云平台综合实践》是在贠伍和王博丞两位导师的指导下开展的,并配有杜劝劝、方磊、刘胜娟、闫燕勤四位经验丰富的教师。这四位授课老师在他们擅长的领域下分别对学生进行授课,师资团队相当强大,于2018年的上半学期开始正式授课。

    (融合媒体云平台内的精良设备)

    何为融合媒体云平台呢?我们可以将其拆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是“融合媒体”,另一部分是“云平台”。“融合媒体”广义来讲不仅包括媒介形态的融合,还包括媒介功能、传播手段、所有权、组织结构等要素的融合。“云平台”是由搭载了云平台服务器端软件的云服务器、搭载了云平台客户端软件的云电脑以及网络组件所构成的,用于提高低配置或老旧计算机的综合性能,使其达到现有流行速度的效果。云平台是技术基础的架构,基于云平台呈现融合媒体的各项媒体业务便是该课程的一种工作模式。

    (融合媒体云平台工作台图)

    众所周知,“云”技术是当下最流行的技术之一,阿里云、百度云、腾讯云等等基于云提供的各种服务模式,改变了传媒行业的工作模式。而本课程基于云平台,进行各种服务模式的相关实践,包括云资源管理及分配、基于大数据指挥报道、虚拟演播技术和流媒体移动直播实践。该课程通过导师的讲解和实际演示,让同学都能理解云服务、融合媒体新闻发布、虚拟演播技术和流媒体直播的原理及基本操作,同时策划新闻发布、直播活动,模拟其中各个流程。导师再结合一线工作经验,讲述各个流程、工种的职责和注意事项,让学生全面获知相关知识,完成基本操作,在今后的工作中能让学生在最短时间内熟悉新设备、新环境,并及时上手操作。

    (融合媒体云平台全景图)

    学习这一门课程的16广电一班袁旭说:“融合媒体云平台是我们学校去年才建成的,其中很多的原理、知识、理念以及操作都很新颖。我们在学习过程中接触到东西感觉都是比较前卫的,课程能教给我们的东西很新,帮助大家开拓眼界,跟上时代的潮流。”

    (融合媒体云平台设备仪器图)

    据说,第一批学生正在学习云资源管理及运用这一部分,他们接触了神奇的虚拟机,这个像外挂一样的存在。对于动画制作和影视制作的学生而言,电脑配置要求很高,如果你的电脑配置不够使用,便可以安装一台虚拟机,并向学校申请资源,你便可以在虚拟机上完成作品。

    (虚拟机“workstations”操作界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