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强,浙江省内一个家喻户晓的名字,一个阳光、朴实、正直、亲切的邻家大男孩。大事小事,有事您说话,是他的口头禅。
近日,第十届全国德艺双馨电视艺术工作者表彰大会在北京召开,47名来自台前幕后的一线电视艺术工作者受到表彰。浙江教育科技频道《小强热线》栏目主持人、浙传校友小强获得“全国德艺双馨电视艺术工作者”荣誉称号,是浙江唯一的一位获奖者。其他获奖者还包括中央电视台知名主持人海霞、演员冯远征、靳东等。

(浙传校友小强)
王志强(小强),浙江传媒学院1996级播音专业毕业生,现任浙江电视台教育科技频道主持人,浙江传媒学院新闻与传播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业界导师,浙江最具人气的民生新闻主持人。曾获第六届中国广播电视主持人“金话筒”提名奖、浙江省“德艺双馨”十佳新闻工作者、浙江省“牡丹奖”最佳节目主持人、2008年北京奥运火炬手、浙江省第十届“飘萍奖”、被授予浙江省模范新闻工作者称号并入选浙江省“五个一批”人才。小强同时积极投身公益事业,目前担任浙江慈善大使、浙江禁止酒后驾车宣传大使、浙江省防治艾滋病形象大使、浙江省节水大使等多个公益使者。

以他的名字命名的《小强热线》开中国民生新闻的先河,也是浙江省内最受欢迎的民生新闻节目,被评为“中国十年十佳民生新闻栏目”。

择一事,爱一生
对于这份荣誉,小强说:“对于浙江的电视艺术工作者来说,都是莫大的荣耀。以德为先,艺无止境。我想这荣耀的背后更是对我们每个人的鞭策。接下来我愿意继续为这份使命努力,为我们电视机前所有的的观众们,提供更加精彩的节目和更加诚挚的服务。”

于丹曾说过,“小强看起来一点儿都不强,就是个文文弱弱的书生。他是个中规中矩的新闻男主播,既不出位,也不犀利,连名字都能在中国人中一抓一大把:王志强。
没错,从1999年至今,小强从事电视工作已经第20个年头,这当中,有16年他都是在《小强热线》担任节目主持人,作为浙江最著名的新闻节目主持人之一,很多人可能不知道他的全名叫王志强。
新闻并不需要字正腔圆,更需要的是思想、力度、敏锐
小强是学播音主持出身的。1999年从浙江传媒学院毕业后到浙江电视台做主持,但做着做着就发现,新闻并不需要字正腔圆,更需要的是思想、力度、敏锐……4年以后,一档新栏目酝酿出台,这档节目需要户外播出,需要一位能采、能编、能出镜的主持人,而小强正是合适的人选。

2003年,中国电视新闻风生水起,走到了最好的年代。中央电视台推出了24小时的新闻频道,各地方电视台则兴起了“民生新闻”。但是,真正的“民生”概念,到底是什么?大家都在摸着石头过河。光怪陆离的选题竞相出现,资源大战在一个个城市演绎得热火朝天。
2013年1月1日,以主持人小强的名字命名的电视节目《小强热线》在浙江电视台教育科技频道正式开播。

《小强热线》在2003年刚推出时,只是一档新闻中5分钟的一个板块。但做到一年之后,便可以用火爆来形容,靠的就是贴近百姓生活,真诚为他们提供具体的帮助。主持人放低身段,像个热心的邻家男孩一样,帮助观众找人找钱包。“观众打进热线,无论大事小事,对我来说都是一等一的大事。我们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通过我们的节目,把我们的温暖、社会的关怀传达给每一个观众。”小强说。

小强干的是专门扶人的事儿,所以不一定抢眼,持之以恒也不容易,连评奖的专家都说不准这个节目是放在新闻类还是服务类。
有时候,小强既不是个激情澎湃的出镜记者,也不像个言辞犀利的新闻评论员,他像什么呢?很像邻居大妈扬声一喊:‘小强’,他就能扛起液化气罐给送上四楼。

与其说他是个名牌主持人,不如说他就是老百姓俗话里最传统意义上的‘好人’,他没有过什么丰功伟绩,但是帮忙这点儿事,他一直做下来,还会一直做下去。
而《小强热线》长盛不衰的原因就在于原创。《小强热线》在省内首创户外播出形式,首创说新闻形式;其次是前面所说的真诚服务的新闻理念;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善意的传递,绝不单纯为了收视率而忘记媒体正确引导的使命。

“小强”不代表个人,而是频道形象。
从浙江传媒到浙江广电
“我小时候很羡慕电视上的主持人字正腔圆的发音,于是考到了当年的浙广。可是来到了这里之后整天练习吐字发音绕口令,到最后每说一个字都会觉得自己说的不对。后来的专家诊断之后更是让我连死的心都有了,甚至都怀疑自己当初选择这个是否正确,但是还好我坚持了下来。”小强说道。
很多人看到的只是小强光鲜亮丽的表面,却并不知道曾经的他洒了多少奋斗的汗水。

说起自己的工作经历,小强很坦然地说起了自己是怎么一步步奋斗到现在的。在即将毕业的那一年,机缘巧合跟实力证明之下,小强得到了可以在浙江教育电视台《走进今天》做代班主持人的机会,尽管每周只能做一期节目。“在刚到台里的那段时间,由于我是播音专业毕业的,平时记者跟摄像在讨论的东西我完全听不懂。但是那时我对自己说:‘不怕不会,怕的是不想去会。’于是在不录节目时我就整天跟在摄像后面做助理,其实就是负责拎电池。那时的电池每块要一斤重,每天都要拎四块电池,而且每天都要负责电池的充电工作。半年的时间我学会了拍摄并且可以跟记者进行交流。其实这个交流的过程就是学习的过程,这阶段我在学习着怎么拍怎么制作怎么采访。”

“又过了半年,我已经可以独立的采访了,尽管很青涩,但是还是迈出了成功的一步。与此同时,在办公室里我也可以跟前辈进行交流了,在这交流的过程中我又学会了很多东西。我记得很清楚,当时我获得的第一个奖项就是中国教育电视台的新闻类三等奖,新闻的标题是‘为玩游戏 十岁男孩四天三夜未归家’。其实想起来这段经历对我后来成为《小强热线》的主持人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一直到后来,《小强热线》得到了很多观众的喜爱。当这个称之为‘成绩’的东西摆在你面前时,这不是一份荣誉而是一份肯定,就是这个肯定让我坚定地朝着这个正确的方向走下去。”

“其实做一名新闻人会遇到很多的问题。比如说疲惫跟懈怠。我带过很多的实习生,最开始的时候每个都信心满满地对我说无论什么活都会干下去的,但是到了最后都走掉了。做新闻人每天遇到的事情都很相似,所以产生疲惫跟懈怠是很正常的现象,能不能走下去,就看能不能坚持下来。”

“作为记者,要调动自己的把握,时刻记得自己是一位记者,不要懈怠;作为主持人,要了解记者的选题,了解选题的背景,只有这样子才能做出自己独到的评论。但是同时也应该注意自己评论的立场与人文关怀,应该做好准备应对任何突发情况。我主持节目的时候也会出错,经常会出错,但是有错并不可怕,怕的是不改错。”
对学弟学妹的四个“所谓”
所谓一,要有一个开阔的视野。很多大学生在刚入大学时并没有一个明确的目标,无法判断自己选择的是否就是适合自己的,我也这样子。所以我希望大家可以有开阔的视野,有更高远的目标。
所谓二,要分清两个方向——前进与后退。我很喜欢中央电视台主持人大赛王林的一段话‘人生就像一场长跑,有的人超越别人很欣喜,有的人被别人超越很落寞。别人跑得快慢又有什么关系呢?不因跑得快慢而喜悲,只因走的路而深沉’,就是这样子。无所谓前进与后退,只要选对了路坚持地走下去,每一天都是前进。

所谓三,三句话,是我的老师说的‘不要以为你学了播音就可以做主持人;不要以为你做了主持人就可以做好主持人;不要以为你做好主持人所有的功劳都是你的’。就像我们的团队107个人,除了我剩下的都不被众人所知,但是《小强热线》的成功是大家的一起拼搏来的。

(小强同浙江卫视主持人、浙传校友亚丽主持2017级迎新晚会)
所谓四,构建四度空间:坚韧度,要能够坚持;灵敏度,能够灵活地处理;宽容度,宽容别人的错误;清醒度,能够清醒地认识自己。以上四点,与我的学弟学妹们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