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文化传播学院是一个集外国语言文学和播音主持艺术于一体的特色学院,学生普遍具有较好的语言能力和文艺特长。学院在此基础上积极探索、立足实际,不断进行有益尝试,逐渐总结出了富有国传特色的育人体系——“语言+”孵化计划。
“语言+”孵化计划主要面向学生服务,以基于外语、播音、文化传播等专业知识的讲座、教师工作室和教师工作团队指导为主。以特色的“语言+”孵化计划为基点,国际文化传播学院开展多领域多方向的学生实践活动,其中“志愿服务”文化围绕“专业+服务”的中心,逐渐成为国际文化传播学院的特有Style。
发挥专业所长,彰显品牌志愿服务
志愿服务工作是国际文化传播学院的重点工作之一,结合学院多语种、跨文化、全方位研究的专业特色,以围绕“语言+”孵化计划志愿服务为特色、常规志愿服务为主体,以汉语、英语、日语、法语等为语言载体,为学校及社会提供质量优秀、特色鲜明的志愿服务,创建属于国传的特色“志愿服务文化”。
国传,正在发声!
在G20杭州峰会期间,国际文化传播学院为峰会输送了大批优秀志愿者,主要服务于主新闻中心及周边岗位。这些来自国传的“小青荷”成为杭州峰会志愿服务中不可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中,严玉菡同学荣获峰会志愿服务先进工作者称号;傅昭仪、丁淑婧同学荣获志愿服务杰出志愿者称号,所有志愿者荣获优秀志愿者称号。

专业、高效的志愿服务工作,吸引了多家主流媒体的重点关注。峰会期间,来自国传的多名学生接受了来自中央、省市及境外媒体的采访,并在电视、报纸、网络等多个渠道进行了广泛宣传。其中,2013级英汉双播专业学生、时任国传学生会副主席李越接受了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的采访;孙洪雅慧、傅昭仪、谢东瑶等学生接受了人民日报、中新社、光明日报等国家级媒体采访;都昕竹、戴涵、吴若婵等学生接受了北京卫视、浙江电视台等省市级媒体的采访。
李越接受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的采访

孙洪雅慧接受人民日报采访
苑潇丹接受中国日报采访
视线转到位于钱江新城的杭州大剧院,在B20会议举行期间,来自国际文化传播学院的20名“景泰蓝”作为杭州大剧院志愿者,也为保障B20会议的顺利召开贡献着自己的力量,在岗位上演绎出别样的“国传风采、浙传精神”。B20会后,杭州大剧院还专程来到我校向B20会议中的“景泰蓝”们致谢,感谢他们的辛勤付出、表彰他们的卓越贡献。

G20、B20等大型国际峰会的志愿服务工作,让国际文化传播学院的同学对于国际化志愿服务更加得心应手,也让国传的姿态在世界的舞台上得以呈现。
在第三届世界互联网大会期间,来自国际文化传播学院的31名VIP一对一重要嘉宾服务组的“小梧桐”,在水乡乌镇为国内外的政要、嘉宾及互联网“大咖”们提供了细致周到的服务。会议期间学生冯燨、冯雪的服务照片被刊登在《新京报》专版
“志愿服务文化”的多元化发展使国传学子的声音延伸到不同的领域。在由浙江传媒学院和中国电影文学学院联合主办的“第27届中日电影剧作家创作研讨会”中,共有14名国际文化传播学院志愿者参与接待日方电影剧作家。在会议举行期间,国传学子以出色的专业水准完成了接待任务,与日方专家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多语种的志愿服务结合传媒技术,国传学子正在路上,暖心前行。由法国驻沪领事馆,法国高等教育署杭州办事处共同主办的“法国留法学友俱乐部年终庆典”中,来自国际文化传播学院的志愿摄影师用镜头表达不一样的志愿服务工作。因此,国传学子还收到了法国驻沪领事馆,法国高等教育署杭州办事处共同签署的感谢信。志愿特色,传媒先锋,国传学子的志愿服务工作从未停止。
立足实际、贴近青年、提高品位——立足青年贴近民生,全面活跃校园文化
“志愿服务文化”是国际传播学院根据学院特色、学科优势全力打造的文化活动品牌,而“语言+”孵化计划是国际文化传播学院的文化活动展开的基点。经过多年的努力,在志愿服务的过程中,一批批优秀的国传学子不断涌现,走上了世界级的舞台。
亲爱的同学们,不管你来自什么专业背景,只要你对语言对志愿服务感兴趣,就请尽快加入这只优秀的团队,跟我们一起,跨越文化的壁垒,走上更大的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