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传媒

    浙传学子的评论文章登上浙江日报和人民网

    发布时间:2018-03-15

    来源单位:全媒体中心

    近日,我校电视艺术学院15级广播电视编导1班的屠轶钦同学和16级广播电视编导2班的高澜同学就在假期里参加了浙江日报首届“弄潮号”全国大学生评论大赛,他们的评论作品从众多作品中成功脱颖而出!

    浙江日报“弄潮号"全国大学生评论大赛是由浙江日报全媒体评论理论部携手阿里巴巴,精心筹划搭建的一个囊括浙江日报、弄潮号微信公众号、浙江在线、浙江新闻客户端的全媒体舞台,让全国大学生们尽情展现思想、挥洒才华;鼓励全国优秀的大学生、海外留学生,在“浙里”坦露对世态人心以及家国情怀的感悟。在众声喧嚣的移动互联网时代,寻找最会思考,最有见解的大学生评论员。首届“弄潮号”全国大学生评论大赛于2018年1月3日启动,参赛文章经浙江日报全媒体评论理论部筛选后,部分优秀作品在浙江日报观点版发表。

    在本次“弄潮号”全国大学生评论大赛中,来自16电编2班、学校全媒体中心官网记者团的高澜同学的文章《“年度第一笑话”在笑啥》于1月9日在浙江日报观点版发表,同时也被人民网浙江频道转载。

    (16级广播电视编导2班 高澜)

    这篇文章对微博”紫光阁地沟油”事件,通过“无知、无长进、无奈、无用”四种意义解构这一所谓“年度第一笑话”,对当前社会上一些青年持不当价值观盲目跟风的现象进行了批判,展示了当代大学生的责任和担当。

    (浙江日报截图)

    (人民网截图)

    “年度第一笑话”在笑啥

    高澜

    年度第一笑话诞生!”——这是微博话题#紫光阁地沟油#导语的第一句话。

    1月7日23:30,《紫光阁》杂志社回应了#紫光阁地沟油#这一话题。23:44,共青团中央转发并自嘲“听说下一个曝光目标是卖青团的小作坊?害怕.jpg”。次日,众多官微转发并@紫光阁,许多官微“抱团自黑”(网友语)。截至1月8日12:00,#紫光阁地沟油#阅读已破1.2亿,讨论达7.1万。

    这个叫人摸不着头脑的话题,据说是来自一群粉丝的报复。据了解,紫光阁等官微在前几日对某说唱歌手的不当行为进行了批评,引起其粉丝群体的不满。有些愤怒的粉丝自称“我985的,谁敢动我”,又是张罗自焚,又是买热搜宣称“我们抵制他!以后谁都不去吃!死都不去吃”。于是浩浩荡荡的报复开始了,网友点评“(紫光阁)从未受过这等委屈”。

    这确实是一个笑话,笑无知。始建于明代正德年间的“皇帝阅射之地”的紫光阁,如今是国家领导人接见外宾的重要场所;创刊于1993年的《紫光阁》杂志,由中共中央国家机关工作委员会主管;开通于2001年的紫光阁网站,是中央国家机关党建宣传网。此三者中无论是哪一个紫光阁,都和餐饮没有什么直接关系,偏偏某粉丝团体望文生义,非要从蟑螂、地沟油等入手来整垮这个自己眼中的黑饭馆。在#紫光阁地沟油#的导语里,最后一句话不加掩饰地开启了嘲讽:“人丑就要多读书啊!”

    这又确实是另一种意义上的笑话,笑无长进。狂妄的粉丝企图用抹黑他人名誉的方式,搞垮一个组织或个人,仅仅是因为对方批判了自己的所谓“偶像”。更有甚者,部分疯狂的粉丝用小刀在手臂上刻字自残,扬言要去自焚。2018年了,一群自称受过良好教育的现代人,寄希望于通过贬低、伤害他人来拔高自己或者自己人,这和古代用巫蛊来陷害竞争对手的有什么区别?套用一句“顺吾意则生,逆吾心则死”,此时竟然也不显得有多少违和感。让人真是不由心生感慨。

    这实际上也可以被归为第三种意义上的笑话,笑无奈。在紫光阁地沟油上热搜前,相关的说唱歌手其实早已是热搜榜上的常客。从2017年夏天开始,这个因为某综艺节目一炮而红的说唱歌手屡屡因为各种事端进入公众视野:吸毒、抄袭、侵犯著作权、出轨……而令人无奈的是,与这些东西并存的,是他依旧张扬的作风以及狂热的粉丝。他们以“说唱”“音乐”“real”等为理由,“理直气壮”地做着实际上与道德伦理相悖的事情,并以“才华”“潮流”等为盾牌和武器,要求被接纳,甚至被赞颂。这种带有魔幻现实主义画风的故事走向,让围观者不知如何是好。

    好了,该笑第四层了,笑无用。紫光阁在回应时称“根本叫不醒装睡的人呀!”2018年“年度第一笑话”笑罢了,恐怕还是没多少人会吸取教训。

    来自15电编1班的屠轶钦同学的文章《书写华美的青春乐章——读<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有感》于3月1日也在浙江日报观点版发表。

    (15级广播电视编导1班 屠轶钦)

    屠轶钦同学在文章中从习近平读书、实干、巧干等方面评述了习近平扎根社会实践、积累丰厚经验、形成深邃理论思考的浓墨重彩、不可或缺的七年人生经历,并提出当代大学生应以习近平的知青岁月为榜样,刻苦学习、坚定理想信念,力求讷于言而敏于行,书写属于我们的青春乐章。

    (浙江日报截图)

    书写华美的青春乐章

    ——读《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有感

    屠轶钦

    1969年,习近平来到陕西省延川县文安驿公社梁家河大队插队落户,直至1975年10月离开。从15岁的青涩少年到22岁的青年干部,他在那块贫瘠的黄土地上,获得了充足历练,开拓了自身眼界。那七年是习近平扎根社会实践、积累丰厚经验、形成深邃理论思考的七年,可以说是他人生经历中浓墨重彩、不可或缺的一段经历。立足当下,放眼未来,习近平在谱写那七年青春乐章的过程中体现出来的独特品质,依然值得我们细细揣摩。

    致远必从勤苦得,男儿须读五车书。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七年知青岁月,书籍是习近平最好的伙伴。被采访者武晖说:“炕沿上、铺盖上、枕头边上全都是书。现在回忆起来,近平他们住的那个窑洞特别温暖,也特别神奇,就像是知识的宝库。”七年时间,在无数次辛勤劳动的间隙,在无数个煤油灯独燃的夜晚,习近平抓住青春岁月里的大好时光,不断读书学习。我们常说,“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愿意挤,总还是有的”,习近平正是践行了这一格言,让读书成为一个习惯。

    而提到习近平的读书,有两点让人印象尤为深刻:其一是习近平读的书种类繁多,门类既涵盖马克思主义的经典,也囊括中西方的历史文化名著,“集百家之长,成一家之言”,不仅丰富了青年习近平的学识,还给习近平带去了站在时代肩膀上眺望的格局与眼光。其二,如书中所言,习近平总是主要看一本书,再辅助看其他相似的书,以加深自己的理解。书中提到,习近平看《毛泽东军事文选》的过程中,还读了《十大军事原则》等文章,以此来摸透毛主席提出问题的前因后果。这样的读书方法,好比一棵树的成长,主干日益壮大的同时,慢慢变得枝繁叶茂,对习近平形成思维严谨、逻辑清晰的知识网络,起到了重要作用。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习近平初到陕北时,只有15岁。从北京来到陕北这块陌生而贫穷的土地,前前后后8份入团申请书、10份入党申请书,展示的是他纯真的赤子之心。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而青年又处在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时期,抓好这一时期的价值观养成十分重要。这就像穿衣服扣扣子一样,如果第一粒扣子扣错了,剩余的扣子都会扣错。人生的扣子从一开始就要扣好。习近平在这七年中,正是扣好了人生的第一粒扣子。他贴近黄土地,贴近人民,下定决心扎根农村,立志改变梁家河的面貌,靠着苦干与实干,做出了一番成绩,同时也获得了梁家河广大群众的爱戴。

    苏轼有言: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阅读《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可以由衷地感受到习近平的青年之志,可以触摸到他浓浓的家国情怀。习近平的理想信念坚如磐石,从未改变。那七年时光,习近平向我们展示了“任尔东西南北风”的气节,书写了自己绚丽的青春乐章。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马克思认为:“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阅读《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最大的感受就是,这七年是青年习近平投身社会主义实践的七年。习近平从报上看到四川绵阳办沼气,就组织人去四川学习,在梁家河推行,解决了当时农村烧柴的老大难问题。他曾说“一物不知,深以为耻,便求知若渴”。这也敦促他远赴四川去学习沼气知识。学成之后,习近平也深谙“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回来便马不停蹄地在梁家河展开了试点。书中还提到,当时在梁家河试点成功后,许多地方都派人来学习,习近平提出要让来学习的都学到真东西,这样的实干精神,也获得了群众的认可。

    而纵观习近平的实践经验,不难发现,习近平不仅在工作中实干,也在工作中巧干。为了在村里打淤地坝,习近平前前后后登门拜访了许多村里的老人,不厌其烦地向他们解释打淤地坝的好处,正可谓“推之以诚,则不言而信”。正是凭着这样的努力,使得打淤地坝最终得以实施。在普及一项政策的同时,还不忘关注群众的感受,这也是习近平知青岁月里投身社会实践的最好剪影与写照。

    古人云:“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阅读《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既是阅读一段波澜壮阔的独特历史,也是阅读一代伟人的成长历程。作为大学生,我们也应当不断刻苦学习,做到积跬步以致千里;不断坚定理想信念,明确业无高卑志当坚;不断投身实践,力求讷于言而敏于行,书写属于我们的青春乐章。

    希望更多的浙传学子,向他们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