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刚过去不久的“外研社·国才杯”全国英语演讲大赛中,来自国际文化传播学院的刘洋同学从400多名精英中脱颖而出。荣获2018“外研社·国才杯”全国英语演讲大赛季军。杨程烺、张珍妮、刘书含三位同学获得二等奖,吴正阳同学获得三等奖。



选手取得的成绩离不开学院领导的高度重视和指导教师团队的悉心指导。自“外研社·国才杯”全国英语演讲大赛开赛以来,国际文化传播学院黄晓琴副院长田方老师、高思飞老师、王诗客老师在赛前与其指导的选手反复指导并修改,并且在赛前培训的过程中,对选手们各自演讲的表达与呈现提出了许多宝贵意见不断精益求精。尤其在5位同学备战全国赛的过程中他们都给予了细致的指导,提出了殷切希望。


国际文化传播学院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各级各类学科、专业竞赛活动、
成功举办“外研社杯”英语演讲竞赛、“希望之星”英语风采大赛、“外研社杯”全国英语辩论赛、“21世纪杯”全国英语演讲比赛等竞赛的浙江传媒学院选拔赛。
同时在2017年承办了大学生英语演讲竞赛浙江省选拔赛受到了一致的好评。近5年来,学院累计报名参加各类学科、专业竞赛上千人。其中170人次获省级荣誉63人次获得国家级奖项。
专访刘洋

他是参赛者眼中逻辑清晰,发音准确的强劲对手,他是指导老师眼中谦逊好学、知识面广的优秀学生,他更是学弟学妹眼中温和有礼、阳光向上的三好学长。
他是浙江传媒学院国际文化传播学院15级学生,更是2018“外研社·国才杯”
全国英语演讲大赛季军——刘洋。
Q1:得知自己获得季军,第一反应是什么?
因为已经达到了自己心理预期,所以得知结果之后很惊喜。
Q2:为了不打无准备之仗,赛前做了哪些准备?
省赛之后是国赛,定题演讲的稿子在省赛就确定了,但是省赛之后发现稿子的逻辑还有些问题,如果拿到国赛直接用肯定不合适,所以仅仅是修改过程就花费了非常长的时间,这是第一个比较耗神的工作。在这个过程里黄老师的督促是我最大的动力。
之后是学院老师带着我们训练,几位国赛选手站在第二实验楼的会议室里一遍又一遍地练习,现在回想起来感觉非常不容易。不过这种训练其实非常有益于我们感受到赛场上的心态,十分有意义。
最后是赛前的英语思维培养。英语演讲非常重要的就是英语思维,训练这方面思维比较有效的方法是看脱口秀。赛前我主要看的脱口秀还是《Patriot Act》,主持人在讲故事的方面非常强,也推荐给学弟学妹们哦。

Q3:参赛过程中印象最深的一个画面是什么 ?
最后一轮的前一天晚上,另外几个参赛学生和老师,还有戴铠亦,姚炳旭两位已经毕业的学长在屋子里为我的比赛一起准备、讨论的画面让我很有感触。虽然比赛已经结束已经有一段时间了,但我依旧印象深刻。
Q4:你认为在这种大赛中该如何突出特点、强化竞争优势?
传媒的学生眼界宽阔,知识面其实要更广一点,而且语音能力比较强,这在演讲方面非常有优势,所以肢体语言等等就不再强调了。
再有就是逻辑,其实到比赛后期,比的已经不是英语能力了,而是说新东西的能力。把自己平时进行的思考展现出来,让大家看到选手到底“酷”在哪里。在演讲中展示自己的思考一定要有逻辑,可以说服听众,这样最好。
最后一点就是新。在这种演讲比赛里,有很多选手还是在讲一些套路的事情。大家都渴望听到新东西,那就大胆地去展现自己的思考。
Q5:参赛过后,对毕业后的规划有改变吗?
有变化。原来准备直接工作,但是在比赛里看到很多第一梯队的学校的其他同学,觉得他们的世界比我的要广阔很多。所以有打算要实习一段时间然后继续考研。
Q6:通过这次比赛,有什么新收获或感想?
参加大赛真的非常重要,虽然可能会比较累,也会带来一些心理压力,但是机会非常多。比如这次比赛,外交部派人来做评委,在赛后还遴选了几位低年级的学生去国外学习,回国之后供职外交部。这令我十分羡慕。
不仅如此,参加大赛的平台越高越好,这给人带来的锻炼十分全面,不仅仅是获得奖项和奖金而已,还会为未来发展提供更多机会。

Q7:在学习语言或参加大赛方面,有什么建议?
培养一个有意思的爱好,在平时可以多看一些与这项爱好相关并且是英文的内容,这样学习语言的速度非常快,而且非常好用。同时在参加大赛的时候要保持积极主动的态度和虚心求教的品格,最重要的是要有一个好的心态!
Q8:最想感激的人?
我的指导老师黄晓琴老师。在比赛这段时间忙前忙后,非常照顾我们这些选手,在比赛指导的时候也亲历亲为。而且作为指导老师,黄老师的思维非常灵活,实力很强,为我们提供了非常有力的帮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