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学科建设
【聚焦学科】院村积极携手 共兴乡村文化——我校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项目学术研讨会暨“祠堂音乐汇”在衢州举行
来源单位:全媒体实验创新中心(研创中心)发布时间:2019-12-03

11月23日,我校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项目《钱塘江流域传统村落祠堂建筑文化艺术活化路径研究》学术研讨会暨“祠堂音乐汇”在浙江衢州江山市举行。本次活动由浙江传媒学院、浙江省媒体传播优化协同中心、浙江传统文化促进会、江山市人民政府共同主办。我校公共艺术教育部、江山市文化广电旅游局、江山市大陈乡人民政府承办。

浙江省政府参事、军区原副司令员徐金才,衢州市政协主席吴国升,衢州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朱建华,省政协十届农村农业工作委员会原常务副主任朱范予,省人大常委财经委原副主任刘国红,人民政协报浙江记者站站长李宏,省传统文化促进会会长薛年勤,省政协法制委员会办公室主任蓝华,嘉兴市发改委主任章剑,衢州市政协办公室主任祝云土、贸促会副会长童建中,江山市人大副主任毛正彩、政协副主席祝继友;我校副校长李文冰,我校媒体传播优化协同创新中心常务副主任葛继宏、公共艺术教育部主任蔡罕、科研与创作处副处长杜辉、《钱塘江流域传统村落祠堂建筑文化艺术活化路径研究》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负责人陈凌广教授以及兄弟单位、学界、业界专家等近百人出席活动。

我校党委书记、祠堂音乐汇艺术顾问杨立平为此次活动致贺词:“送戏下乡,活化乡村戏剧空间;院村携手,共兴乡村文化。”

本次研讨会以课题成果报告会的形式,聚焦“后家族时代”这一时代背景,运用文献-发生学研究方法,探讨祠堂“活化”路径的实证命题,通过“现代音乐嵌入式祠堂演艺空间的实践样本”案例剖析,为政府破解“保护不够”和“利用不当”的案例反思,为学界提供积极探索新功能的“保育”和“活化”体系构建;为业态探索符合古建“气质”的祠堂建筑“活化”新路径。

李文冰在致辞中指出,我校坚持以艺术和传媒作为主干,促进文、经、公、管、艺多科性交叉融合,打造全面贯通的学科体系,为全国各媒体单位培养了大批高素质传媒人才。她表示,此项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项目聚焦祠堂的新功能转化与原有功能的延续活化上的成果,开辟了追溯祠堂文化的新的研究与探索方式,为浙江各地开展空间展示改造、公共文化艺术创意设计、文旅产品设计与开发等案例总结了实践经验,率先将这次科研真正地转化为乡村振兴服务的载体成果,突破了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项目侧重理论性研究、学术性梳理和总结的局限。她希望通过这次专家座谈,集思广益,获得更多的建议,在进一步加大推广力度、提升项目影响力的同时,促进我校教学科研在国家乡村振兴发展道路上能够更加有所作为。

薛年勤在讲话中强调了祠堂文化在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地位,指出祠堂文化是村落的轴心,它所制定的规矩对于社会治理有重要意义。他还以昆曲的发展创新历程为例对比,提出发展传统文化必须团结党和群众的力量,在继承祠堂文化的基础上发展创新,发挥好祠堂文化的重要作用。

浙江省特级专家、浙江师范大学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陆立军教授表示,活化祠堂一般有两条道路,一是将祠堂打造成剧院等文化场所;二是保留祠堂的特色,将祠堂与场所分而论之。在他看来,活化祠堂不止要保留祠堂的传统功能,更要融入新的时代内涵并加以创新。他在肯定课题研究的成果,并呼吁专家学者在理论上进一步升华和提炼课题内涵,实践上落实具体举措,以不断扩大课题的影响力。

中国美术学院设计艺术学院副院长、博士生导师成朝晖教授表示,该课题是一个典型的跨界研究课题,纵向来看,它既涉及到古代戏剧的表演,也融合了现代红歌的演唱,体现了古今的共融;从横向看,该研究跨专业、跨学科,为跨界研究提供了样板。她强调,该课题的意义在于让传统活化、再生,是一个关于活化与共生的课题;课题作为乡村振兴、美美与共的一个好样板,具有参考价值;祠堂的活化也是对祠堂塑和铸魂的一种推广方式,其意义正在与让传统文化插上活化的羽翼,营造文化创新的氛围。

浙江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副院长、博士生导师郑军德教授结合自己近年乡村调研的经历,提出祠堂“活起来”的前提是保护,面对城市化的推进,当下仍存在保护意识缺乏、保护经费不足的问题,要发展祠堂,必须体现个性化发展,充分发动人民群众,真正发挥出祠堂所具有的历史效益、艺术效益和社会效益。

葛继宏教授提出,要整合利用祠堂资源,一要对祠堂怀有敬畏之心,尊重祠堂,保护祠堂;二要深入挖掘祠堂的文化内涵并加以宣传推广,让祠堂成为有效的旅游资源;三要融入时代元素,赋予祠堂文化新的载体,通过文创产品吸引年轻人走入祠堂,扩大祠堂文化的影响力。

大陈村党支部书记汪衍君表示,祠堂是各地风水、地理、姓氏、文化、百姓故事之和,是老百姓聚魂与洗礼的文化之地,也是各地独特文化的精髓所在;祠堂文化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文化的一部分。他认为,该课题依托艺术的形式,充分挖掘全国祠堂的文化价值,助推了乡村振兴,彰显了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意义。

研讨会上,相关专家学者聚焦祠堂文化,就如何活化祠堂提出要积极协同政府相关部门和高校拓展合作,深挖祠堂文化内涵,在继承基础上不断创新等观点。

当晚,由陈凌广教授担任总策划的“艺术助推乡村振兴 红色文化走进祠堂”音乐汇在江山市大陈村清代建筑汪氏宗祠举行,他表示:“以同宗同族为代表的祠堂文化是获得文化归属感与共享感的直接媒介,是身在异乡游子记得住的乡愁,是海内外宗亲扯不断的永恒的纽带,也是乡土建筑中的礼制性建筑,是乡土文化的根,祠堂用自己存在的方式诠释了时代的进步与文明。”

音乐汇实现了校地合作、校政协同,跨界整合、艺术活化的指导思想。通过以红色文化为主题,围绕反映乡村祠堂里发生的故事,以原生态歌舞将《妈妈的一碗大陈面》艺术化地展现在观众眼前;我校音乐学院李立平副教授对国家艺术基金重大项目原创音乐剧《红船往事》中毛润之形象的塑造,突出了红色文化主题;金艳教授主创的舞蹈《半条被子》把人们的视线拉回了战争年代,反映了红军子弟兵与民众的鱼水情深;衢州学院音乐系柴智轶谌老师弹奏的古筝《三六》曲调悠扬,典雅的祠堂美轮美奂。

音乐汇全面打造现代音乐嵌入祠堂演艺空间的活态化成功实践样本,实现基于祠堂文化内涵的活化与空间重组,诠释“一村一氏、一堂一品”传统村落的内涵品质,实现传统空间与当下人文体系的重构,打造了特色宗祠文化,重建了农民“精神家园”,带给当地村民以难得的艺术享受。

文章作者:徐心澄 张若一 任佳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