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学科建设
【聚焦学科】“新时代高层次传媒人才培养”高峰圆桌会在我校举行
来源单位:全媒体实验创新中心(研创中心)发布时间:2019-11-11

为贯彻落实全国全省教育大会精神,助推我国传媒产业优化升级,助力我国传媒高等教育发展,11月9日上午,“新时代高层次传媒人才培养”高峰圆桌会在我校下沙校区举行。本次会议由浙江省高等教育学会和浙江传媒学院联合主办,我校高等教育研究所承办,中央新影集团微电影中心和浙江广电新媒体有限公司共同协办。

中宣部原工会主席齐殿清,教育部原办公厅副主任刘家富,浙江省高等教育学会秘书长施建祥,省委宣传部文艺处处长刘如文,省广播电视局人事处处长谢谦,杭州日报集团党委书记、社长、华媒控股董事长董悦,浙江广电新媒体有限公司总经理林非,中央新影集团微电影中心品牌策划部主任庄锐出席并作主题发言;我校党委书记杨立平、校长徐小洲、副校长姚争出席,政府部门、传媒行业及学校相关部门、二级学院负责人参加。

杨立平在讲话中指出,在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之际,在充满诗意的金秋时节,学校迎来了传媒界、教育界各位专家,共同探讨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如何培养新时代高层次传媒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她表示之所以举办高峰圆桌会:一是不求规模、求内涵,以便更好地了解新时代传媒行业的变革趋势与特点,有针对性地做好人才培养;二是不求热闹、求真经,通过静静地聆听各位专家的意见与建议,以更好地聚焦问题,探讨解决方案;三是不求短期、求长效,通过面对面的近距离交流,加强有效沟通,为今后经常性联系、长效性合作打下基础。她强调,学校要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文艺工作的系列重要论述为指导,以习近平总书记对浙传发展的期望为目标,坚持立德树人根本,把专家们的意见建议运用到学校教学人才培养的实践当中,通过自我革新、师资再造、学科优化、专业提升以及场景重构等,使学校从特色走向特强,为培养卓越传媒人才、服务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做出积极贡献。

徐小洲在讲话中对各位领导和专家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衷心的感谢。他充分肯定了人才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指出步入新时代,高层次人才的培养必须回归大学的初心、回归人才的本义,明确四个“服务”导向,即:为解放生产力服务、为人民群众服务、为中国社会发展服务、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服务。我们不能忘记“为了谁”培养高层次人才,这是我们事业发展的根本问题,也应该成为衡量高层次人才的准则。他强调,衡量新时代高层次传媒人才应抓住其创新性、贡献度、影响力三个特性,完善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人才评价体系,需要政府、大学、行业更加紧密地携手合作,形成高效能的“三螺旋”结构。

会议期间,与会专家围绕“新时代高等教育发展对高层次传媒人才培养赋予的使命与任务、新时代行业发展对高层次传媒人才提出的新要求与新需求、高层次传媒人才培养的国际化与本土化问题、媒体融合与智能发展背景下高层次传媒人才培养方式与模式的改革创新、高层次传媒人才培养实效的社会评价问题、高层次传媒人才培养水平与质量提升的途径探索”等议题进行研讨发言。

齐殿清指出,新时代有新要求,传媒教育面对新挑战,核心就是要把人才培养好,一是人才培养要把握规律,沉着应对,坚持学习与实践、用人单位和育人单位紧密结合,做好各层面应尽的责任;二是人才培养工作要解决“为了谁”的问题,要加强马克思主义的宣传,树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人才观;三是人才培养是否成功,要把成果交给社会去检验。

刘家富提出,新时代高层次人才培养应从抓住机遇、发挥优势、落实规划和建设名校四个方面着力,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促进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他建议学校要做好过去四十多年的办学历史经验总结,为以后的发展提供依据,发挥自身的地理优势,在原有办学的基础之上不断进步,努力提高学校的办学层次与水平。

施建祥从“一个理念、四个体系”出发阐述了高等院校教学工作发展。他认为高校教学工作应坚持“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的理念,主张优化高校育人体系、人才培养体系、高校课程体系、构建教学组织体系,着力培养高层次传媒人才。

姚争提出,在传媒3.0时代,我们要培养创新型、复合型、具个性、后劲足的“乐之者”人才,必须打通知识世界、学习世界、工作世界。他分享了我校在教学场景重构方面进行的探索,即通过“云平台”的构架统合场景,使整个教学环节重构、时间环节再造。

刘如文从“变”与“不变”两方面阐述了对高层次传媒人才培养的思考。他认为高校人才培养有两点是不变的:一是增强政治素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需要进一步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二是强化当代意识、现代观念,使学生形成系统的人文素养,学校要将这些现代理念融入到高层次传媒人才培养过程中去。

谢谦结合当前全省广电传媒业从业人员数量、结构现状对高层次传媒人才的迫切需求,认为浙传要重视专业理论知识教育,一如既往地保持传媒教育的标签特色;在学科设置上要向融合媒体转型,做到“基层有所呼,学校有所应”,探索学历教育和短期培训“两条腿走路”的办学路径;要加强、加大对人才的政治理论教育,使之树立正确的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文艺观。

董悦提出高层次传媒人才培养的“三四七”观点,即传统媒体应努力推进一体化融合、数字化迭代、智慧化发展;高层次传媒人才应具备人文情怀、专业素养、融媒技术、综合能力等四种素质;新闻工作者要承担七个职责与使命,做时代风云的瞭望者,做党政声音的传播者,做新闻现场的见证者,做民生热点的解读者,做文化生活的服务者,做媒体融合的践行者,做创业创新的更迭者。

林非从用人单位的角度提出了行业对于人才素养的需求,表示新时代高层次传媒人才应具备五个关键性标签,一是多专多能的全面型人才,能够具备全媒体的技术能力;二是文理兼修的通识型人才,能够打破学科界限;三是即插即用型人才,能够把握传媒整体节奏;四是创新型人才,能够具有自我否定与迭代的勇气和与时俱进的创新意识;五是“乐知型”人才,对于挑战能够保持乐观。

庄锐站在浙传毕业生的角度提出,学校应结合地域优势,找准定位,更加注重自身品牌建设,不断扩大影响力,在不同领域和业界产生不同层次的跨界合作,给予毕业生强有力的后盾与支持;学生对未来要有自身定位、工作定位,学习专业知识,注重实践实训,努力适应传媒行业的快速发展。

本次圆桌会为把握高层次传媒人才的内涵特性、形成人才分类与评价标准、明确人才培养改革方向与途径提供了指引。未来我校将继续深化与社会各界的育人合作,推进全面合作、提升合作效能,着力建设学校育人体系现代化,培养适应新时代需求的高层次传媒人才。会后,全体参会人员合影留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