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生活

跳动四十年的心永远年轻

发布时间:2018-10-29

来源单位:全媒体实验创新中心(研创中心)

校庆是一个学校的仪式感,是新生初见的期待,是老生心底一处的不能忘怀。时逢校庆,共聚校园,不同的浙传人心中却有不同的心绪;时逢今日,共创未来,不老的浙传媒此刻亦有年轻的风采。

初来乍到,愿与浙传一起成长

“校庆应该会很盛大吧!从场地布置与前期宣传,都很用心。”校庆未开始时,大一新生沈杨阳言语中便充满了期待。她通过艺考来到这所学校,“在拿到合格证之后就知道是浙传的人了。我去公众号、微博、官网都看过。”

摄/姬雪儿

相比于沈杨阳,大一新生陆泳雯在更早的时候便确立了志向,浙传是她高中三年一直心心念念的理想院校。“三试的时候监考老师对我们说:希望新的学期能见到在场的你们,我甚至觉得这句话就是对我讲出来的.” 陆泳雯表示,她在高一刚开学的第一个星期走进校电视台,感受到传媒行业的神奇,从此被深深吸引,甚至三年来天天泡在图书馆里看着与高中学习毫不相干的电影类书籍,天天刷电影。“其他同学可能看来我就是一个不爱学习天天很闲还能看电影的人。但是我知道我需要付出的比其他人多得多。”命运终于眷顾了努力者,如今她身在校园里,与浙传共庆四十周年生日,不负当初的努力。好好学习,熟练掌握Adobe技能,参加比赛,拿奖和奖金,她的目标很朴实,确也是很多努力奋斗,不肯懈怠的浙传学子的真实写照。

志向有时并未特别明确,大学有时亦是偶然的相遇。“就是想来传媒学校呗,不想学那些金融啊,师范啊,工商管理啊。想学些不一样的。”大一新生陈凯欣的话语直截了当。艺术类院校有时候难免会遭到一些人的偏见,她的想法也曾遭到父母反对。“一开始他们都不想让我来的,但是被录取之后也挺开心的。” 她决心“多读书,多看报,少吃零食多睡觉”,克服惰性,不能被安逸的生活搅乱了学习状态。

每一个浙传人与浙传的结缘都是一段独特的故事,或是竭力圆梦,或是机缘巧合,但一个多月的浙传生活已经把纯粹的好奇贪玩逐渐升温成一种青涩的自豪感。

不成熟,会成长。青涩的自豪感会在最好的年华蜕变为归属感和向心力,为浙传的心脏提供源源不断的澎湃热血。

一颗传媒的心脏跳动了四十年,却未显半分老态。“老师的心态也都很年轻开朗,与年轻的浙传一样。”年代是学校资历的写照,但传媒是年轻的行业。40岁的浙传不乏经验,40岁的浙传活力充盈。大一新生张子怡表达了对浙传热情的祝福,“希望浙传越来越好,走出世界,冲向宇宙!”

无悔四年,有幸陪你不惑

新生能集体前往下沙参加校庆晚会,很多浙传老生也通过抢票的方式争取前往晚会为浙传庆生的机会,但凡事总有遗憾。“其实那个抢票,我就没有去抢,”自己为浙传开办公众号的“浙广客师兄”坦言,“因为我担心去看这场晚会可能会影响我当天写关于校庆推送的时间进度”。

但不去晚会不代表不关注,每一个浙传人都在用自己的方式为校庆助力。师兄提到17级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曾浩然同学:“他就是看到那个校庆宣传片(《Young Forever》)就非常的激动,然后用一下午的时间给学校写了一首原创的说唱歌曲。” 这首歌在浙广客上首发,如今在网易云音乐里也能收听。

摄/岑浩阳

“想投入你的怀抱,在你的臂弯里睡着,热血在浙里燃烧,只想让你知道。”歌中所写,是浙传人的奋斗,情感和生活,如果说新生对校庆的期待是一腔热忱,那么这些与浙江传媒学院相处磨合过难忘岁月的学子,他们对校庆的期待和对母校的祝福都更有画面感。

公众号浙广客因为信息传递及时,言语活泼,敢于为学生的利益发声,在学校也积累了一些人气。这是师兄大学生活中重要的一部分。他表示,其实刚做公众号的时候,并没有想到要做成现在这个样子,拥有有多少关注度。“只那个时候比较闲,然后大一的时候比较迷茫啊,不知道干什么。然后再慢慢有关注的之后有支持你的人了之后就有那种不能放弃,不能辜负他们的信任,希望的那种信念吧,然后坚持到现在。”大学是一个学习的过程,更是一个找寻自我的过程,不像高中那般刻板,亦不像社会中那样功利。浙广客带给师兄的东西,甚至比带给他的读者的更多。

浙传风雨四十年,也给予学子无悔的四年。“可能是快大四了吧,最近在学校里面走路的时候会有那种可能马上要离开这里,然后回忆起这大学四年的点点滴滴吧,现在会慢慢有这种感觉(对学校强烈的爱和归属感),就是现在才比较强烈的感受得到。在我大一大二刚开始做公众号的时候可能没有这么明显强烈的感应。”师兄回忆自己在浙传的时光,如今的他对于学校发生的大大小小的事都极为关注,力求将那些或重大,或有趣,或有争议有不足的事都在第一时间里向关注他的浙传人传达,哪怕会占用很多时间,哪怕受到利益相关者的威胁。相比于对学校的赞美,师兄表达了更多对学校的建议,作为一个媒体人,他更希望母校不断正视和解决自身存在的问题,在以后各种方面上能更人性化,在表明一些态度的时候能更快更坚决,从而达到新的高度。

一个有活力的学校,不论走过多少年,都有一颗年轻的心在跳动。如同浙广客师兄,又如同曾浩然,有对母校怀着热爱和责任感的学子相伴。温度在不断的摩擦中产生,那一切的一切,都让流淌的热血更有深度。

又逢校庆,不弃回忆,不变初心

“做为一个普通教师,我只能祝愿浙传越来越好。”在浙江传媒学院教书22年,教师甘宇慧对浙传的情感在平淡中透出深切。

甘宇慧并不是第一次参加校庆,“每次校庆都有高质量的晚会啊。三十周年那次来了很多名人校友,还请了一些歌手,印象很深的是游鸿明唱了一首《下沙》。”教师是浙江传媒学院最长久的坚守者,他们互相见证了彼此的成长。学生一届届来了又去,老师陪着学校一同站在这里,看思镜湖里的荷花开了又谢。

“学校硬件设施条件越来越好,各学院实验室建设也越来越完善,连我们文学院都有了专业的秘书实验室,”甘宇慧谈及学校的变化,“教学制度方面也做了很多的改革,教学方式更灵话,教学手段更丰富。现在有很多网络课程,实践课程,还有小学期的设置,都极大地改变了原来纯课堂教学的模式,也可以说更加强调了对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如此,翻新的是设备,变的是方式;不弃的是回忆,不变的是初心。甘宇慧认为,浙传思想活跃,永远充满着活力,这得益于永远有充满奇思妙想的学生来到这里。回望40年风雨变更,有人走,有人来。不全是欢欣鼓舞,也不乏真诚的期待。校庆前一天晚上,中国传媒大学广告学院长黄升民教授来到浙传做了一场讲座,他认为学院和树一样具有生命,由小到大,由弱到强,不断持续。浙江传媒学院从最初由浙江广播电视学校和浙江广播电视高等专科学校合并组建,到如今扩展出杭州下沙和桐乡两个校区,发展成果有目共睹,未来还有无穷的成长潜力。

志在浙里,愿为先锋

蓝色的制服,黑色的帽子,志愿者的胸牌,扛着相机的他们,拿着纸笔的他们,举着学院牌的他们,他们活跃在校庆的各个角落,他们是整个活动中至关重要的组成,他们就是浙传40周年校庆当天的学生志愿者。

秋日里温柔的阳光下,是他们明媚的脸庞,在每一个转角,不一定都能遇到爱,但你一定能遇到他们,他们是校庆的志愿引导员。“很热啊,在太阳地直晒着,很热的”,一位志愿引导员这样告诉我。秋天的阳光,温柔却还带点毒,把她的脸颊,晒得有点红彤彤的,但她还是坚持在自己的“转角”,丝毫不懈怠。又一个找不到路的校友过来,“食堂您往前走,就是那个黄色的房子,一层门口是便利店……”她表情突然认真了起来,却又在听完校友的问话后,快速得调整成微笑,温柔的声音传出,带着校友准确无误得找到“回家”的路。

当我问到对待校庆的感受时,一位引导员这样回答我,“很累啊,但是又很有意义,和我之前做过的别的志愿活动都不一样,校友之前的感情,能让我真正的感觉到,他们对浙传的爱,所以我要好好跟他们讲,不能让他们自己家里都走丢。”都是因为对浙传的爱,每一个人都愿意对校庆贡献出自己的绵薄之力,在每一个引导员眼中,我看见了,是浙传的凝聚力。

摄/杨雨霏

和温柔又毒辣的阳光相反,院招待处的小摊位里,是秋日的阴凉。秋天的风吹进阴凉里,吹过志愿者的脚踝,有些刺骨,让他们不由得跺脚,手指尖自然也冰凉了。从早上给校友装礼物袋子,哈着腰一遍一遍得查礼物是否齐全;再到下午一个一个给校友登记信息,细心讲解活动流程。腰背的酸痛是他们,事无巨细讲干喉咙的也是他们。“整个校庆最忙的志愿者,就是我们了”,他们这样形容自己。

“这个活动对我来说最大的意义就是,我认识了更多优秀的校友,还留了他们的联系方式。”招待处的志愿者,这样跟我说,“但是返校校友实在是太多了,实在让我走不开,所以也一直在这冻着。”他们一直忙碌在校友来来回回的身影里,将他们的“温度”都献给浙传,才得以完整的校友信息库,他们的奉献,是浙传人“拧起来的一股劲”,是浙传人的凝聚力。校庆这个活动,让许多校友回校返校,完善了校友会的资料,还为新老校友搭建起沟通的桥梁。

校庆的成功举办,离不开每一个浙传人为母校无私的奉献精神,这种精神正如同志愿精神。校庆志愿者的奉献,也是浙传人凝聚力的提现。

每个浙传人都是一条细小的支流,因为各种理由汇聚起来,共同奔向一个名为未来的地方。无论你是花瓣初张懵懂望着这片土地,还是即将远离回眸款款深情,浙传就在这里,四十年如一。

时逢校庆,何其有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