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生活

【浙传学子回乡日记】回家之路,你我同行

发布时间:2014-01-17

来源单位:党委宣传部(党委统战部、文明办、新闻中心)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伴随着最后一门课程考试结束的铃声响起,大学里的第一个学期也圆满落下了帷幕。而接下来的回家之路,也在悄悄的向我逼近,逼近。
  对于那些背井离乡,家在千里之外的大学生们来说,回家无疑成为了一件及其奢侈而又难得的庄重之事。我的家乡便是在距离杭州有1980公里的山西大同,一个美丽而又朴素的小城市。所乘坐的K892列车需要从杭州出发,经过大小26个车站,共耗时27个小时才能最终到达终点站——大同,回家之路也可谓是“路漫漫其修远兮”。
  元月八日的下午,天空下着微微细雨,和风的吹拂也抹去了些许浓浓的睡意,我顺利的踏上了那个属于我的回家之旅。穿越过几十米人海穿梭的道路,我和同伴来到了已人山人海的第六候车室。闷热的空气中夹带着各种职业人身上专属的气味,候车室门口也已被众人围的水泄不通,在近三个小时后,我们终于等到了K892列车的准时发车。当登上列车的那一瞬间,突然感觉自己像是回到了前几日反复在做的梦里,感觉自己像是回到了第一次踏上来时列车的那刻,心里既充满未知又满载着憧憬。
  带着这样的心情,我们找到了各自的铺位,换了票,打点好自己的旅行箱便坐下来闲聊。我的下铺是个已年过花甲的老人,一件黑色夹克,一条整齐平直的黑色西裤,乌黑浓发里夹带着些许斑白的头发,还有那一双深邃而又祥和的眼睛。当我们坐到靠窗的座位时,他便与我们攀谈起来。经过一番短暂的交流之后,我们得知这位老人来自杭州,这次出门是为了去和远在外地的儿子相聚。“我儿子是国家级计算机程序员,从小呀,就很爱学习,一直到找工作都没有要我们帮过忙”,老人在讲述自己儿子的故事时,流露出那份对自己儿子的赞扬和肯定,以及作为一个父亲那份由衷的自豪与荣耀,让我想起了自己的父母,我的爸妈现在一定在家算着还有几个小时我才能到家。碰到这样一位父亲也让我提早反思到了自己的不足,能够让我在进入家门的那一刻能够重新感受自己的父母,懂得他们的不易与艰辛。
  大同,我回来了。我想你了,你有想我吗?爸妈,我回来了。我想你们了,你们有想我吗?(先锋通讯社记者:王晓乐)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2014年1月10号,下午3点30分,拖着重重的行李箱出发了。第一次一个人的归途,第一次坐火车;第一次见到这么多的人;第一次在没有父母的陪伴下远行,说不出的心酸。走到地铁口,却苦逼的发现没有电梯。望着行李箱还有那长长的楼梯,我突然明白了一切都要靠自己的含义。
  16点40分,接到了一个朋友的电话,他说别怕,照顾好自己。一股暖流涌动,告诉自己我可以。
  17点17分,开始检票。第一次觉得中国的人口压力之大,终于见识到了春运的厉害。大家都疯狂的推挤着,我被夹杂在人流中根本就由不得自己。我突然觉得我像是在难民集中营,牢门开启的那一刻大家都疯狂的向外跑,好像你晚了一步就再也出不来似的。也就是在这一刻,我觉得我有吃胖的必要了。
  17点32分,我终于活着上了火车,终于可以悠闲的坐下来喝口水了。听说过硬座的“恐怖”,可是卧铺的情况也并不乐观。看着窄小的床铺,我突然有种欲哭无泪的感觉。我觉得我就像是一块瘦肉,面前的三层床位就像是一个三层冰箱。拉开,把我塞进去,然后再死死的合上,就是那种窒息的感觉。唯一的不同是,这里的空气清新度相比冰箱来说就像是废物回收站。泡面味、泡椒味、糖果味夹杂着水果味以及不忍去嗅的臭脚味。但是,我可不想抱怨。我只想回家,回家。
  2014年1月11号,上午06点45分,我又终于活着下了火车。这时的天还是灰黑色的,方向感极弱的我只好跟着下车的大部队走。于是我拖着重重的行李箱“跋山涉水”来到了客运中心站。匆匆忙忙的买票,然后狂奔候车室买水吃药。
  07点30分,终于活着坐上了回家的大巴车。天色渐渐亮了起来,可是太阳公公似乎并不情愿早起,睡眼朦胧的。拿出手机,才发现不知什么时候不小心关机了,开机,一连串的漏电提醒都是爸妈打来的。
  上午9点10分,家乡的阳光暖暖的照着,瞬间心情都透亮。我只想说:一个人的回家路,再漫长,我也到家了。(先锋通讯社记者:马冰燕)

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
  放假在学校滞留的同学也许有很多,但是自愿不回家的人也许并不多。新闻与传播学院广播电视学12级2班的孙甲戌同学就是这样一位365天没有回家的人。
  去年暑假期间,他原本打算和同学们出去玩几天就回家了,“后来我就和几个哥们一起打工了,干了十几天吧,其实当时就是一时兴起不想回家。觉得很麻烦。等到想回家的时候,已经开学了,来不及了。”一年没有回家的他,像一只疲倦的鸟,急需温暖的家给予安慰,所以今年寒假,他毫不犹豫地决定回家。
  1月12日清晨五点半,孙甲戌和记者便在浙传生活区门口见面了,从这里打的去杭州东站,等待7:25分的D272次前往郑州的动车。杭州城淅淅沥沥的小雨并没有引起任何的反感情绪,所有关于出行不便的担忧甚至没有一点出现在脑海里。只是因为这一天,我们将踏上回家的旅程。今天我们将一起从杭州东站出发前往郑州站,再倒车至三门峡,换乘私家车到达山西省运城市。孙甲戌同学将从运城市客运中心出发乘坐到达稷山县的大巴车回家。一千多公里的路程总共历经9个多小时,换乘5个交通工具最终回到365天朝思暮想的家。
  儿行千里母担忧。孙甲戌同学是从山西省运城市稷山县远赴杭州来求学的,1260公里的路程也挡不住父母对他的思念。他告诉记者,“之后我还是很想家的,还是回家好,以后寒暑假我一定都要回家。父母都很想我,妈妈经常给我打电话,而且回家那天妈妈也是一直在等。”
  孙甲戌同学说,这一年不回家给他最大的感触不是想家,而是暗暗下决心以后每年的寒暑假都要回家。工作以后更是要忙里偷闲常回家看看。还是家里好,还是妈妈好。
  也许漫漫长途不易,但终归挡不住一颗思乡的心。路上的艰难与不易,在迈入温暖家门的那一刻,早都化成了蜜。别爱得太迟,多回家看看。(先锋通讯社记者:刘婧帅)

四海皆兄弟,谁为行路人  
  我的家乡在河北石家庄,回家路程遥远,但幸运的是我有几个播音主持艺术学院的同学,也是来自石家庄的老乡,我们因为以前一起艺考,所以都知道彼此的存在。其实早在回家的一个多月前我就已经定好机票,做好了一个人回家的打算,因为即便是老乡,但由于在学校交流不多,也没有想到要一起回家。
  直到有一天在学校里碰到了一位老乡,顺便说起了回家的事儿,没想到一拍即合,他很快联系了几个艺考时一起上过课的同学,大家都决定订同一趟航班一块儿回家。本以为独自一人的回乡之旅变成了回乡六人行,当即就忍不住发了一条朋友圈:六人大军杀回石家庄。心情倍感愉悦。
  随着回家日子的临近,大家还建了一个微信群方便联系,我们定的飞机起飞时间在11日上午10点35分,于是大家相约11日早上8点在国际交流中心门口碰头。那位老乡是一个非常细心的人,不仅帮另外五个同学在网上订机票,还提早叫好了出租车在我们出发那天等候。出发那天,杭州下起了淅淅沥沥的雨。我甚至能够想象得到几个人差不多在同一时间在各自的寝室起床、穿衣整理、收拾行李,然后走向同一个地点的场景。到达机场下出租车,男生还主动帮我们搬拉杆箱,半开玩笑半绅士得说:“这是我们应该做的。”我们几个女生不知都装了些什么,拉杆箱竟那么的沉,这时候想一想,要是自己一人回家,岂不是都要“自己动手”了吗?
  在小伙伴们互相的照应下,我们的回乡之路还算顺利,一路上的说说笑笑也将彼此的关系拉近。下飞机之后大家找到了各自的父母,一个同学的家长还给我们拍照,相片里我们笑容灿烂,流露出让人感动的亲密无间。第一次在离开家这么久,父母们不知道我们有没有变得更加独立、坚强,不知道我们在外面有没有把自己照顾的很好。但我希望他们看到我们几个一块出来,能够更加放心,希望他们能够知道,我们在外面,能够把自己照顾的很好,因为我们不孤单,我们能互相照应。因为我们,不是一个人。
  浙传的小伙伴,我们年后再见。(先锋通讯社记者:冯雪)

今日乐相乐,别后莫相忘
  
“我们放假回学校看一下老师吧,听说学校变了很多,原先旧的宿舍楼被拆了之后现在快建好了,新的体育馆也要投入使用了。学弟学妹们真是幸福啊!”
  “顺便搞一次班聚怎么样?一个学期没见了,很多人一定有很大的变化。好想见见他们。”
  “我们可以像回到高三那时,坐在教室里重新开一次班会,说说这一学期的新鲜事。”
  “还有啊,我好想再去学校旁边那家米粉店吃粉啊,高中时我们经常一起去吃的那家啊。上大学之后,我们那里都没有这样的米粉。每次想起那个味道,我就好想回家哦。”
  …………
  还没到放假就有朋友打电话来催促我回家,一个又一个计划让我觉得整个假期都要被这些老朋友“强占”。 听到朋友絮絮叨叨的讲着放了寒假之后的计划,想要快些回家的念头越发浓烈。想回家不仅是想念回到家中的温暖,也是怀念那些和朋友们一起学习一起玩乐的日子。
  12号,终于到回家的日子了。一大早就起床的我心情格外的明朗,在进行简单的最后收拾之后就要去机场了,一路上十分顺利。虽然是一个人的回乡之路,但我并不感孤独。一路上大脑都被那些美好回忆和对朋友们的变化的期待充斥着。
  我想起那些曾经坐在同一个教室共同学习的同学们,想起当时大家是那样疯狂的写试卷,缠着老师不停的问问题,为了能够更集中精力的学习在放学后到田径场上跑步锻炼身体;想起那天晚上,高一高二的学弟学妹们为了给即将奔赴高考战场的我们加油打气而举行的“喊楼”活动,上千只荧光棒伴着阵阵加油打气声抛向空中,一下子让我们充满了信心的同时也收获更多的感动;想起我们结束高考后大家在操场上放肆的将书本扔上空中,高呼“我终于毕业啦!”;想到暑假时和朋友那次难忘的毕业旅行;想到参加同学热热闹闹的升学宴;想到……原来,我们留下了这么多难忘的回忆。
  经过大学一个学期我在浙传也结识了很多新朋友,共同度过了一个又一个美好时光,留下的喜怒哀乐也足够我品味一个假期。我想,在我假期过后回学校的时候,我也会用同样炙热的想念,来面对另一个回“乡”之路。(先锋通讯社记者:关婧文)     

故乡情,回家梦

  9月4号,我从太原站出发,孤身一人踏上异地求学之路。

  1月9号,我从杭州城站起身,步入我的回乡之路。

  拥挤的人群,喧闹的人声,候车厅里不时响起的广播声都被我无视和自动屏蔽掉。自己心心念念只有一个念头:终于可以回家了,我魂牵梦萦的故乡!也只有在此时,才深刻的体会到孟郊的一首《游子吟》道出了千百年来多少游子最真切的心声。

  时光荏苒,开学时望着家人把自己安顿好后离去的背影眼泪本能的顺脸颊滑落的情景还历历在目。转眼间,随着春节的气息越来越迫近,自己倒是可以潇洒地背起行囊回家乡去欢度大学时期的第一个寒假第一个春节了。

  而在短短的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我也亲眼见证了身边的同学朋友舍友各自的回乡之路。没错,在每个人心中都怀着一份属于他们自己的故乡情、回家梦。我们宿舍四个人,分别来自杭州,马鞍山,西安,还有我,四个人中家乡离杭州最远的山西人。杭州妹子在回家这件事上自然是干脆利落的让宿舍其他三个人“羡慕嫉妒恨”。作为杭州本地人,杭州妹子打个电话,时髦老妈开着车就接走了。马鞍山离杭州的距离,怎么说呢,以杭州为参照物,有一丁点远,但是以西安和山西为参照物,就只能让我略带愤慨地说:“距离神马的都是浮云,这也太近了吧。”

  四个人中,回乡之路最漫长最艰辛的应该是我了。我是和其他两个山西小伙伴搭伴回家的。有人陪伴的长途旅行自然少了几分寂寞。记得刚得知可以抢票的那天清晨,我们三个七点起床带着各自的电脑跑到教学楼乘网速,一打开网站发现卧铺票全没了,一阵失落,镇定后才得知是还没发放,耐心等待了几天,终于于冬至订了十号的火车票,后因为考试时间提前于是把车票改签到九号。取票那天,杭州天气很冷,地面都结冰了,足足在火车票代售点等了一个多小时,好不容易轮到我们了,工作人员把帘子一拉,告诉我们现在是休息时间。万般无奈手脚早已被冻麻木的我们又在瑟瑟寒风中等了半个多小时终于取到了来之不易的火车票。一月九号,勿论回乡之路波折多,总算可以顺利的踏上k906次这趟火车了。在火车上的夜晚和同行的小伙伴一起玩游戏唱歌,倍感温馨。此时此刻,坐在火车上望着窗外后移的树木房屋,感慨良多。内心深知,在太原站,亲爱的妈妈在寒风中等我回家……

  我们,这群身处异地的学子,将我们共有的故乡情回家梦寄托在了这漫长的回乡之路上……(先锋通讯社记者:杨晓慧)

16个小时的成长

  2014年1月10号,下午1:40,莫干山路站,我踏上了杭州—安阳的长途车,开始了我的回家之旅。

  一上车,就听见司机师傅操着一口浓重的河南方言大声喊道:“大家往后走走,中不中?前面还有人没上来咧,后边有空铺。”

  “中,中,老师儿,人堵这儿啦,走不过去啊。”一名穿着朴素,皮肤略显黝黑的,看起来有40多岁的中年男子应声道。

  几分钟后,乘客都爬上了自己的铺位,车子开动了。

  下午2:10分,司机师傅从车门口向中间走来,边走边提高声音:“谁没买票咧都掏出来钱哈,买个票。”

  “到濮阳多少(钱)哪?”一个30岁左右的模样清秀的男子将手插进口袋里边摸索边问道。

  “哟呵,你濮阳咧,濮阳哪儿咧啊?”后面的一位跟他年纪相仿的男子说着话便拿了两个小面包递给他。“我清丰咧,伙计。”

  “清丰咧,俺家咧(我老婆)娘家都是清丰咧,咱都是一弯咧(都是一个地方的)”

  就这样,一句话,两个人开始用浓重的方言聊天了,一路上,聊家乡的交通,聊自己的工作,聊他们心爱的孩子。

  刚刚上车的我已经在车站站着等了三个半小时,累的我只想美美地睡上一觉,但是听到他们的谈话却来了兴致,开始自己一个人默默地听他们聊天,倦意全无了。或许是他们浓重的乡音让我感到些许亲切,我原本紧张的心此刻踏实了许多。就在这一刻,我突然明白,乡音原来不仅仅是一种地方语言,还是一种认同感,它会让陌路人打开心房彼此攀谈,会让孤独的路途人感到温暖。

  “便宜点儿中不,老师儿,你看杂涨恁多啊?来咧时候都坐咧恁咧车,才180,回去都要260,这差咧忒多!”

  “都是呀,前几天才来咧,有半月不,180,这时候咋恁贵呀?200中不?”正在我专心听那两个男子说话的时候,不远处传来了一男一女与随车师傅讨价的对话。

  “不中,不中,这两天人多,都回家咧,不光俺自己涨,都涨啦,车站里边买票得320,为了给恁省两个儿(省点钱),都叫恁搁站外边儿上,不能再少啦。”两边开始了协商,乘客开始妥协,200,220,240,但是没有拗过师傅,最终还是260。从他们的对话中,可以清楚地知道,这些与师傅讨价还价的是结伴来杭州的农民工,他们为了省几十块钱,只为了等到一辆回家的车,早早的来车站,一般都会在寒风中等5到6个小时甚至更长时间。我突然有些感触,这些民工,没有正式工作的中代人,上有老,下有小,肩负着生活的重担,一年到头奔波在外凭着一身的力气挣钱养家。朴素的生活,朴实的语言,斤斤计较的讨价还价,也是生活的无奈吧。

  11号01:20,车子已经到达宿州。将近12个小时的路途,车上的电话铃响从不间断。“喂,我坐上车啦,差不多明天黎明到家吧。”“嗯,妮儿,听话哈,你睡一觉醒来爸爸都到家啦,爸爸给你买好吃的哈。”“娘,没事儿,路上安全着呢,嗯,有被子,不冷不冷,明个儿到家。”

  一个接一个的给家人报平安,接受来自家人的关心,浓的化不开的亲情让从南方到北方的乘车人不再寒冷。归心似箭的我再也按捺不住激动地心情了,2:45商丘,3:55开封,4:30新乡,4:39安阳,5:36濮阳华龙区,我已经进入濮阳境内了,掏出手机发短信:“叔叔,到了濮阳境内,你到了高速口接我吗?”

  11号5:50,“濮阳的下车啦哈,快点,带好自己咧东西。”拉开窗帘一看,外面还是漆黑一片还夹杂着很大的雾。正在我快要出车门想要四处张望寻找叔叔的时候,听到了熟悉的声音:“荣荣,在这呢,拿好你的东西哈。”好开心,叔叔已经在等我了,我飞奔下车,见到叔叔的感觉真好。钻进车子,开启了回家之旅,路上我跟叔叔聊着大学半年的学习生活,不一会儿的功夫,我看到了在家门口的妈妈,到家了。

  或许上了大学的的我们会很少留在父母的身边,但是,你听,在校园里的主干道上,对着手机讲着方言的亲情电话从未停止过,其实,亲情就在我们身边。

  十六个小时,我体验到了在路途上听到乡音的亲切与满足,感受到了中代人的不易与艰辛,体会到每隔一段时间便离家更近一些的喜悦,一通电话,一声平安,一生呼唤,一句问候,无论白天黑夜,无论严寒酷暑,家人永远都在期待我们的平安,期盼我们早日归来,原来亲情的是如此强大、可贵与不可替代。(先锋通讯社记者:张晓荣)                  

(图为孙甲戌 摄/刘婧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