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生活

清明雨下的江东馆

发布时间:2018-04-07

来源单位:全媒体实验创新中心(研创中心)

江东门纪念馆,即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自1985年建立以来,无数人到此来了解那段沉痛的历史。与南京其他景点相比,它始终是那么的肃穆、宁静。又到一年清明,笔者来到江东门纪念馆,在这个特殊时节的风雨中,悼念逝去的同胞们,也悼念那段值得全世界人铭记的沉痛历史。

                                                                                      ——题记

江东门纪念馆,位于南京市水西门大街,选址于江东门集体屠杀遗址及遇难者丛葬地。这是“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自2015年重新开放以后迎来的第三个清明节。2018年4月4日,这天来到纪念馆的人们挤成长长的队伍,人群的黑发在头顶的高度铺成了一片广袤的草地,人们举着用来祭奠的百菊和红色的小国旗,红色和白色的色彩在这片黑色的草地上长得很茂盛。

不是所有的南京大屠杀遇难者都有名字,在南京大屠杀遇难者名单墙上想要记下所有遇难者的名字是不可能的。在灾难里,“×××子”成了那些胎死腹中的孩子在这个世界留下的唯一痕迹,他们本来应该得到名字作为祝福的。

所有参观人前进的路上都要穿过一排扭曲的铁门,那排门估摸着至少有三尺厚,两丈高。这样巨大的门在现在看来是相当少见的,这等坚固的东西在世间也是实属少见的。不过它现在以扭曲的姿态展现在大家面前,呈现出夸张的起伏感,这让人很难想象她到底经历过什么。“雨花门……武定门……”这些门上印着南京旧城曾经最重要进出关口的名字。

纪念馆里,有两个聋哑人站在一张黑白旧照前,瘦弱点的那个在向微胖的同伴挥舞手语,他的手纤细,却很精干。他的手在空中挥舞了一圈后,指了指照片,然后指了指同伴,最后指向了自己,直到微胖的同伴点了点头表示同意后,瘦弱的聋哑人这才接着继续比划,他的动作熟练而有力,在空中留下淡淡的光影。他的目光全程看向那个微胖的聋哑人,他的眼神没有出现什么激烈的感情,平静如水,好像只是单纯的想述说一些他不能用手语表达完全的东西,这种东西在两人间营造出微妙的肃穆感。

南京大屠杀里可怕的故事我们可能都或多或少的听过了,记录着南京大屠杀中可怕经历的照片我们可能都或多或少的看过了。南京大屠杀没有什么新闻。在纪念馆还原南京大屠杀后的场景里,我看见黄包车只剩下了车轱辘,一架缺失了黑白键的手风琴,百年老店被炸断了半截的招牌摇摇欲坠。锈迹斑斑的日军机枪和刺刀控诉着曾经发生在这座城市中的一切。所有路过万人坑遗址的人都会把头伸长,想一探究竟,但他们接下来的反应都是沉默着掩面离开。在展示性暴力内容的展厅前,有些人选择了回避,他们的回避不是由于受不了敏感的内容,而是他们知道有时活人所必须忍受的痛苦往往比死亡更让人难以接受。

“你想在这里看到什么?”我问我同行的朋友 。

“我什么也不想看到。”他的表情看起来十分难受。

人们把许多白花留在了拉贝和其他于南京大屠杀中帮助了中国难民的人的纪念碑前,这一幕让我想起了在《辛德勒的名单》中,最后辛德勒犹太人在参观墓地的时候,在墓碑上留下小石头来表达敬意的场景。在结束部分,纪念馆展示的内容主要是新南京建设的成果和人们为保存记忆所付出的努力,展厅灯光也随着参观渐渐接近尾声开始变得明朗。

“人们怀着和平、希望、还有记忆。”

一个参观者在参观结束后在纪念册上如是写道。

图为习近平的致辞

清明节这一天,江东纪念馆同时还在举办IPBP南京国际和平海报双年展。南京国际和平海报双年展是由官方倡导和专业机构组织的,以和平为主题,国际性的,以海报的创作和展示为内容的公益性学术活动。

当我结束参观时,天已经暗下来了,我把旅馆订在了南京南端一片新规划的城区。前往旅馆的途中,道路的两侧泛滥着被推平后待开发的建筑工地,被堆放得七零八落的砖头和在夜灯里沉寂下来的扬尘。荒凉的工地上冷得发黑,一根歪得厉害的电线杆,沐浴在远处惨白的强光灯投射里,它垂下电线丝的轮廓清晰可见,伴随着高架桥上交通工具呼啸而过的声音,我想象起了南京那些在烈火中哭泣的日子,那时的南京,只剩下碎石和瓦砾;现在的南京,有些地方也还只是碎石和瓦砾,但从那古老墙面的阴影处你能看到,未来,从瓦砾和碎石缝里将有更多的绿色茁生。

图为清明雨下,人们为和平大钟献上的白菊和黄菊,远处是国家公祭鼎和巨大十字架

南京国际和平海报双年展的海报

象征和平的胜利女神像

纪念馆建设百度资料:

1982年,日本在教科书事件里美化其侵略历史的行为激起了中国人民的义愤。

1983年底,南京市人民政开始筹建纪念馆,

1985年2月3日,邓小平到南京视察,题写“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馆名。当年8月15日即中国抗日战争胜利40周年纪念日当天建成开。

1995年,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开始二期工程建设。

1997年12月12日,二期工程竣工。

2002年12月12日,“历史证人的脚印”铜版路建成开放。[6] [7]

2005年12月13日,纪念馆在原馆的基础上进行扩建,二期扩建工程正式奠基。

2006年6月26日起,闭馆扩建。

2007年12月13日,重新开放。

2015年5月,利济巷慰安所旧址开始修缮。

2015年12月1日,利济巷慰安所旧址陈列馆正式开馆。[4]

2015年12月7日,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三期新馆正式对外开放。

经过三次扩建,如今的南京大屠杀纪念馆不仅是中国国家一级博物馆和著名的红色教育基地,也是国际公认的二战期间三大惨案纪念馆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