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生活

携手抗艾,浙传学生走进山西“红丝带”

发布时间:2018-09-05

来源单位:全媒体实验创新中心(研创中心)

4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夫人彭丽媛出席了“中非携手抗艾 共享美好未来”的主题会议。身为世界卫生组织结核病和艾滋病防治亲善大使,多年来,彭丽媛一直活跃在防艾滋、反歧视事业的一线。在此过程中,她结识了一群特殊的孩子,这些孩子来自山西临汾红丝带学校,他们都是艾滋病毒的母婴感染者。

6月9日,浙江传媒学院暑期实践团队一行人来到红丝带学校,近距离接触、了解这个特别的学校和这群特殊的孩子。

红丝带学校正门|通讯员 张尹辉 摄

临汾红丝带学校是全国唯一一所专门收治艾滋病患儿的全日制学校,2006年9月1日正式成立,2011年12月1日被正式纳入国家义务教育行列。它的前身是临汾市传染病医院绿色港湾病区“爱心小课堂”,坐落于山西省临汾市传染病医院“绿色港湾”艾滋病治疗病区,地处一片花木丛林之中,环境优美、空气清新,拥有塑胶跑道、足球场、篮球场、宿舍、餐厅、教室等基本配置。除此之外,学校在一楼专门布置了图书阅览处,还在二楼放置了一批健身器材供孩子们使用。这些改造都是近年来在社会各界的资助下一一完成的,学校早期也曾经历了很长一段时间的困难时期。

艾滋病,又称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是一种危害性极大的传染病,至今仍然无法被完全治愈,但患者可定时服用药物抑制病毒。在中国,由于过去不恰当的宣传,过度“妖魔化”的艾滋病被视为洪水猛兽,而艾滋患者更是被打上形形色色的负面标签,沦为人们眼中不可接触的“异类”。

与通过其他途径后天感染艾滋的患者不同,红丝带学校的孩子们生来体内就携带着艾滋病毒,他们中的大部分自小便承受着世界的恶意,在歧视、排挤中长大,甚至一出生就被人们定义为“罪恶”。但在法制社会中,没有任何人有权利给一个刚初生的婴儿定罪,艾滋病母婴传播感染者们都是毋庸置疑的“受害者”,社会应当给予他们关怀和保护。

浙传暑期实践团队的同学们到达学校时时辰尚早,孩子们都还没起床,学校里很安静。没有打扰他们休息,同学们自发地聚集在一楼大厅观看孩子们展出的绘画、书法作品,大部分孩子的作品天马行空、奇妙瑰丽,其中的灵性与艺术感令同学们印象深刻。

这次“拜访”,同学们特意准备了送给孩子们的小礼物及祝福卡片。在陆续分发的过程中,有一位小男孩拆开礼物后,主动将其中为数不多的糖果塞给了远道而来的哥哥姐姐们,令大家很受感动。接下来的一天里,同学们与这群孩子进行了深入的交流沟通,对他们也有了更深的认识和了解。

孩子们在看浙传学生写给他们的信|通讯员 张尹辉 摄

目前,红丝带学校的在校生中最小的孩子今年7岁,最大的孩子今年17岁。他们大部分都是孤儿,即使尚有亲人在世,也极少得到关怀。在来到红丝带学校前,他们一直在排挤和歧视中生活,其中最为人所知的是艾滋男童坤坤的遭遇:2014年冬天,仅有8岁的他被老家四川西充县某村的203个村民联名赶出了村子。校长郭小平不止一次对媒体讲过坤坤的故事,再次提及,他的情绪依然无法平复,一再感叹孩子们以前“太苦了”。对于这群小小年纪已经备受命运波折的孩子们来说,红丝带学校不仅是“绿色港湾”,更是他们的“避风港”,是红丝带学校给了他们这群经历类似的孩子相聚在一起的机会,更是红丝带学校给了他们原本该是血缘至亲该带给他们的,爱的温暖。

郭小平校长|通讯员 张尹辉 摄

在郭小平眼中,红丝带学校与普通学校没有什么不同,唯一特殊的地方仅仅在于老师要监督孩子们按时吃药,以避免体内的艾滋病毒产生抗药性。只不过,红丝带学校在承担学校职能的同时,不可避免地承担起了更多家庭的职能,对于红丝带学校里的孩子们来说,“学校是我家”不是口头话,而是真心言。除了教育,学校里的老师更带给了他们无可替代的温暖和陪伴。

郭小平并不赞同将学校特殊化,也不赞同将“艾滋病”三字时时挂在嘴边,“原先学校里还贴着防艾的标语,我全都让他们撤了,没有必要时时刻刻跟孩子们强调他们的病人身份”。他认为孩子们只要能够自立,知道艾滋病怎么预防,怎么不传染给别人就好,在治疗方面,他们只要按时吃药就好,并不需要了解太多,那对他们太残酷了。对孩子们,他只有三点要求:把饭吃好、健康搞好、学习搞好。

红丝带学校里的孩子年龄跨度长达十年,脾气性格也迥然不同,他们并不时常思量未来,但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愿望——考上大学。郭小平曾私下为孩子们的未来构想了很多出路,其中不乏建造蔬菜大棚交给他们打理之类,但都被一一否决了。“他们的身体状况跟常人不同,很多文化水平不高的人也能干的重体力活他们是不能做的,身体跟不上,所以考大学基本上成了唯一的出路。”他希望孩子们未来可以进入大学学习文案、传媒方面的知识,一来工作门路多;二来可以避免太多交往;三来学好这些,未来可以进入艾滋病基金会工作,接触更多感染者,为他们未来的婚姻铺路。面对社会对艾滋病毒感染者的歧视,郭小平一方面与红丝带学校一起发声,呼吁反歧视,另一方面教导孩子们孩子们好好学习,强大自我,因为“如果你足够强大,别人就不敢歧视你”,人可以为自己赢得尊重。

孩子们自发在操场赛跑|通讯员 张尹辉 摄

近年来,红丝带学校积极与各界合作,一同为艾滋病反歧视做贡献。艾滋病是一场人类的灾难。郭小平告诉同学们,反歧视的目的是使感染者敢于站出来承认身份,开始接受治疗、按时吃药,才能控制体内病毒,从源头掐断传染渠道,不再使更多人感染。“现在的情况是,如果大家宣传反歧视,艾滋病或许再过十年百年便可以控制,但是这不是一代人的事,需要几代人共同努力,我希望我们可以一起将艾滋病遏制在100年之内,使百年之后的子孙后代可以远离艾滋病的危害。”他动情地说。

目前,尽管仍有歧视现象存在,但在社会各界共同努力的大环境下,艾滋患者的生存环境在不断向好发展。

早在2001年,“第一夫人”彭丽媛便与红丝带学校的孩子共同录制了防治艾滋病的公益短片《永远在一起》。同年,她专程来到学校看望孩子们,与孩子们一起吃饭,一起朗诵,一起唱歌……与他们结下了深厚的感情,孩子们亲切地称她为“彭妈妈”。

去年,临汾红丝带学校为艾滋病高考考生设立单独的标准化考场,这也是中国首次为艾滋病感染者设独立高考考场,共有15名孩子从这里考入大学,开始了崭新的人生。而在今年4月,香港大学宣布该校研究团队研制出一种新型抗体药物,能保护细胞不被艾滋病病毒感染和清除艾滋病病毒,并在小鼠身上成功进行了实验。

我们相信,随着科学的发展与医学的进步,艾滋病会像曾经在历史上被定义为“不治之症”的其他病症一样,终有一日能被彻底治愈,而在这之前,希望大家都能在艾滋反歧视的道路上略进绵薄之力,助力星火燎原,在对抗艾滋病毒的同时,也给红丝带学校的孩子们营造一个更适生存的社会坏境,让他们可以与其他健康的孩子们一样,安心享受自己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