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生活

生命应该从容离去

发布时间:2016-06-01

来源单位:党委宣传部(党委统战部、文明办、新闻中心)

  2016年4月4日,一则名为《上海女白领自述:我为妈妈选择了“人工冬眠”》的文章在朋友圈广泛传播。文中的上海女白领讲述了自己的母亲在病重之际,用“人工冬眠”的方法离世,没有痛苦,也没有挣扎。
  很快,这种离世方式在网上引起广泛争议。有的人认为,这种没有痛苦的离开方式是对母亲生命的尊重;但更多的人认为,没有实施任何抢救,“人工冬眠”与“安乐死”有何异处?这是不孝的行为。之后,一位实施过“人工冬眠”的医生现身辟谣:“人工冬眠”只是一种疗法,并不等于“安乐死”。
  随着社会的发展、医疗体制的变革,国民对于“生命怎样离开”这一话题的争论始终没有定论。
  20世纪60年代,一门新兴的学科──临终关怀医学诞生了。在西方,它被称为Hospice。Hospice一词原意为朝圣者或旅游者中途休息以重新补充体力的地方,现译为“临终关怀”、“临终关怀院”或“临终关怀组织”。医学上应用此词多指对临终病人关怀照顾的场所,也指一种对临终病人的照护方式。
  这种“临终模式”一出现便受到了争议。有很多人至今还将“临终关怀”与“安乐死”混为一谈。但实际上,“临终关怀”是指对死亡前病人提供帮助,着重于病人病痛的控制和情绪的支持,以及对病人家属的心理辅导。它的目的是希望帮助末期病人了解并接受死亡,同时给家属以精神支持,是一项新的社会保障事业。
临终关怀是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
  随着社会文明的发展,人类追求高生命质量的客观要求也随之提高。临终关怀就在这个大环境下应运而生。人们常说的生命质量实际包含两个方面,一是生活质量,二是死亡质量。当今社会,人人都在努力工作,提高自己的生活质量,但很少会有人想到如何提高死亡质量。临终关怀就为提高死亡质量提供了一种方式。
  在中国,人们往往认为“人死即灯灭”,所以人们总是避谈死亡话题。但实际上,一味的逃避和退缩将使人们无法用平静的态度来接受生命离去的事实,于是,诸如病人拖垮家庭,由此引发医疗纠纷的一类社会事件出现了。而临终关怀则会通过一些医疗手段,减轻病人的痛苦,延缓疾病发展,减轻家庭经济压力,同时,以照料为中心,不以医疗为中心,保证患者生活舒适,心情愉悦,从而减少患者与家人的悲伤反应。
  中国首家临终关怀医院“松堂”成立于1987年,集医院、福利院、养老院职能为一体。松堂医院的临终期大约会持续280天。280天是一个微妙的数字。每个人在子宫里也是280多天,十月怀胎,经过一生的成长,最后成了“老小孩”,由像松堂关怀医院这样的“社会子宫”提供最后的关怀,让老人带着尊严,甚至愉快,走完生命的最后历程。松堂医院的临终关怀对象不仅限于老人,还有病患、弃婴等。
  有记者到松堂医院采访后,曾这样形容:“这里没有死亡的恐怖气息,反而是一种坦然的接受。也许这些被三甲医院定性为生命不可逆转的老人,当拔下身上插满的各种管道,放弃掉各种跟病魔抗争的冒险措施后,只是在这个一切以 ‘生理心理关怀’为主的医院,反而坦然了。这里的每位大夫、护士甚至护工都是最乐观的心理医生,他们不会小心翼翼地避死亡不谈,也不会诚惶诚恐地随着老人的病情被带进情绪低谷,他们是用人性关爱和心理技术在为每位老人的‘临终280天’取暖。”
掌握死亡权才拥有完整的生命权
  国人的思维方式与文明程度在发生着很大的变化和发展,死亡正逐渐变为一个普通话题。根据不完全统计显示,有97.81%的人认为接受死亡是一种不可避免的事实,有56.2%的人认为在经历亲人死亡后不会对这一事实逃避。
  随着人们对于死亡的态度的越来越豁达,舒缓医疗的理念也逐渐被人们所接受。有统计显示,调查中有76.64%的人曾想过自己的死亡会使家庭陷入痛苦。88.32%的人认为,对于病症晚期的患者应该运用一定医疗护理手段,增强病人临终心理状态,提高其适应能力,帮助其走完生命最后旅程,而仅有4.38%的人认为应该维持病人基础治疗直到去世。拥有死亡权、自主选择离开的方式,已经得到了相当一部分人的认同。
  在暮年之际,如何面对可能即将到来的死亡,是松堂医院的老人们必须想通的事情。他们拒绝以躺在病床上、浑身插满管子的形式度过最后的岁月,而是选择更加轻松的生活状态,来舒缓自己对于离开世界的恐惧。在身、心、灵性的关怀之下,以坚强之心,孱弱之躯来面对死亡,是这些老人对于自己生命价值的肯定与尊重。  
请让我松开拳头并且从容地离开
  在病重之际仍然接受高强度治疗的患者,往往是双拳紧握地离开人世。紧握的双拳体现的是患者身体上的痛苦,心灵上的挣扎。如果临终关怀能够有效推行的话,那么饱受病痛的患者就可以在一个舒适、愉悦的环境中离开,松开双手,从容面对死亡。
  央视《新闻调查》曾做过一期节目:“请让我这样离去”。节目探讨了患者是选择临终前安详无悔地离开,还是要选择破坏性抢救的问题。节目开头有这样一段话:“生命,总有一天要和我们告别。如果可以,在即将告别这个世界的最后时光,能否让陪伴我的不是冰冷的器械、恐惧的眼神和绝望中的垂死;能否让我的心灵从容,目光宁静;让我的身体少受些痛苦,让我和亲人在感激中去享受彼此最后的时光。”
  当患者病重、死亡不可避免时,亲友常常会选择强制为病患输入营养液,选择按住病患挣扎的身体为他插上氧气管,以为维持机器上一点点冰冷的数据就打败了时间,也留住了亲情。但实际上,这也许违背了患者的个人意愿,甚至让他们更加痛苦。临终关怀的目的就在于使人们正确认识和尊重生命最后的价值——维护患者的自尊,减缓家属的悲痛,用温和的方式,不留遗憾,不让患者将痛苦带往另一个世界。
  生命的离开,请让我们从容地面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