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1月17日星期六上午九点,我校于下沙校区体育馆和运动场举行了第19届毕业生暨杭州市第七届文化创意人才专场招聘会。据了解,今年我校共邀请了来自15个省、直辖市,35个地级市的750余家用人单位,提供了10000余个就业岗位,他们为我校学子提供了丰富充足的就业机会,吸引了校内外大量学生前来咨询。当天,虽气温较低还飘着毛毛细雨,体育馆和操场上却摩肩接踵,热情丝毫不减。


教书育人为本百年树人前行
电视艺术学院的卢炜老师一直在体育馆电视艺术学院专场忙碌着,他说道:“今年浙江传媒学院的毕业生大约有3000人,其中电视艺术学院大约为400人,而今年大约有750多家用人单位来招人,其中,广电类和传媒类单位为317家。电艺这次为毕业生求职做了很多宣传工作,比如说将所有应届毕业生的简历缩版打印下来,贴在背景墙上,供各用人单位代表查看、选择,还将各毕业生的优秀作品做成了一本小册子,供代表们取阅,并将作品投到电脑大屏上,做成了快闪之类的。”卢炜老师还提到这次电艺负责人和之前一样,发动校友企业和已经毕业的学姐学长来到现场给应届毕业生们做求职咨询和讲解,并给他们推荐优秀毕业生,电艺一直是个团结的大集体,即使是已经毕业了的学长学姐,也依旧心系着这个大家庭。卢老师觉得这些做法很好的引导和组织毕业生们能更好的寻找适合自己的工作,并帮助他们求职。卢老师解释道:“对于电艺的学生来说,从大一刚入学的新生始业教育到大三大四的关于就业创业的专门课程,几乎大学四年都被就业这门课贯穿。而大一还有广播电视编导导论课,课上老师会讲解本专业可能会发展的方向,并介绍未来会开设的选修课,供大一学子们参考借鉴,更好的确定自己的方向。等到大三大四,老师会要求学生们必须出去实习,在外面扩展自己的视野。”
当然也有些应届毕业生已经有了自己的工作,有些是在实习期间表现突出,被单位提前应聘,有些则是自己创业。卢老师提到他曾经的一届学生,一个寝室四个男生从大一的时候就跟着别人一起创业,积累经验和人脉,等到大三的时候几乎已经独立出来并且成立自己的工作室。卢老师认为,最近几年随着科技的发展,新媒体行业正在飞速崛起,需要的人才越来越多,而传统媒体行业则因为本身的人才配置,所需的人才减少,如摄像师,虽然曾有过大量的需求,但一旦招过了,便可以保证十几年二十几年的用人量,之后便几乎不需要再招人。
对于广电集团而言,他们所需要的人才大都是专业人才,并且划分很细,如角色导演、策划、制作等等,而多媒体行业则更喜欢全能型的人才,一人可以胜任多职。很多毕业生们在求职的时候可能会偏向待遇、地区、环境等优先考虑,有时也会遇到因达不到自己的要求而舍弃该工作的情况。对此,卢老师的建议是希望毕业生们端正自己的求职态度,可以适当的把要求放低,求职面向地区放广,行业多样,更要善于发现有潜力的行业。同时,卢老师说:“我很支持学生们自主创业的,尽管有的时候创业会受到家庭、人脉等因素制约,变得很艰难,最终也不一定能成功,但是,有了创业的经历后,会使学生们成长很多,心智更加成熟,对于未来找工作也有很大的帮助。当然,创业也不能太过于义无反顾,要给自己留有后路,有目的也要适度。”

四年青春一梦时光付诸检验
11月17日的清晨,围满操场的红蓝色帐篷上的露水还没干透,就陆陆续续有一群年轻人捧着一沓精致的个人简历赶场在各个帐篷,帐篷下的面试官也是早早端坐在桌前,热情微笑着等候每一位满腔赤诚的毕业生。在现场,明年即将毕业的播音班学生孙梦园,作为播音班的学子,她的理想岗位就是新闻电视台的播报主持人。她表示自己会多多探寻机会,所以除了传统媒体,也会向她心仪的新媒体公司投递简历。除了主持人的播报,自己也想尝试新闻记者的工作。“多给自己制定一个Plan B,就会多一个机会”,这是她给自己人生所制定的计划,用她的话来说:“拿得起话筒,也握得起笔杆,坐得起播报台,奔得起全世界。”

来自浙江传媒学院15级公共关系专业的学生黄兴宇谈及就业方向,表示自己很希望进入互联网公司,工作地点最好在杭州或南京。在被问及最看重工作哪一方面时,她说道:“如果离家近就重视兴趣,如果离家远就重视工资,但不管怎样,还是希望可以和自己的专业有一定关联。”
来自浙江传媒学院16级会展经济与管理专业的学生张春燕同学表示,自己理想工作是新媒体运营或文案策划方面,因为自己大学时就很侧重这些方面的学习和锻炼,有一定的基础,在当天的所来的公司中,她对中国新闻网浙江分社很感兴趣,并且已经投了简历,希望可以得到实习机会,好为日后就业累积经验。
每一年,不止是大四的毕业生会出现在招聘会上,还有大二、大三的同学也早早地为自己的实习觅求就业机会。他们一遍遍阅读着招聘现场的海报,寻找自己向往的单位。

曾经沧海一粟如今百里挑一
用人单位将一幅幅招聘海报架起在各自帐篷前,选择浙传,正是出于对浙传学子的信任与认可。这其中,不仅仅是那些规模比较大的广播电视台和传媒公司,还有一些我校的校友企业也向同学们递出了橄榄枝。在现场的我们就发现了01届的播音班毕业生王羲学姐,现就职于山东广播电视台,她提到这是她第二次来到浙传招聘。在提到浙传的学弟学妹们时她说道:“大家都很优秀,作为用人单位,今天我们也是收到了一摞厚厚的简历。今年应聘者的应聘态度十分值得肯定,而且他们的毕业作品很优秀、简历资料编辑整理得非常清晰,可以看出他们都很注重这一次的招聘。”

同样还有上届毕业生刘浩男学长也带着自己的新公司回到母校招聘。他表示每年的招聘会规模都在逐步扩大,去年自己还是一个穿越在人海的迷茫的,不知道路在何方的应聘者,今年就转变了身份,成为一个创业老板,作为招聘者坐在这里,他很感激浙传对他的支持和鼓励,并表示:“成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而是脚踏实地日日夜夜的事。”其次,他对于招收成员的标准以及公司的定位和发展方向,都有着清晰而明确的目标。

05年成立的义乌市格致文化传媒公司表示这是他们首次来到浙传招聘,之前曾在网络上了解过,觉得可以在这里找到自己需要的人才。他们这次主要是来招聘修图师和摄影师,大约需要二十个应届毕业生,实习生也可以考虑。除了会修图和会摄像,他们也需要销售方面的人才,希望能招到性格比较外向,有抗压能力的人,他们也承诺,如果愿意来,那么待遇肯定是很好的。
杭州黄道文化传媒是第二次来到浙传招聘,预计招聘三个人左右,专业方向为:编导、策划、后期和摄像。黄道文化的代表说:“我们主要是要看前来应聘的毕业生的沟通交流能力,并注重看他之前的作品,当然,决定是否录用他更多的是要看他的综合能力,如性格方面、交流沟通能力、人品等等。现在还只是收简历和简单交流阶段,后面还有会筛选和讨论具体工作、待遇、工作环境等环节。”

今日造桥者明年过桥人
操场上,毕业生的个人简历熠熠生辉,这是他们用四年的青春换来的光彩,而把他们展示出来,自然少不了在前期做准备工作的就创部工作人员的付出。在记者的了解下,他们早早为这次招聘会做了准备,在前一晚才完成了所有的准备工作。来自国传的就创部的部长就和我们分享道,她们有精心为毕业生们准备了一个推荐册,当用人公司对他们学院的毕业生感兴趣时,他们可以来翻阅这本推荐册,对优秀的毕业生们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其实,不仅他们的学院,在每一个学院的服务处都有为推荐毕业生所设列的展览,比如播音主持学院按地区不同颜色的照片墙,新媒体学院漂亮的简历展览,动画学院的优秀作品展示等等,各有特色,心却始终如一,就是祝愿每个人皆有满意的归属。
当大二、大三、大四的同学在招聘会上为自己找实习就业工作而忙碌时,来自大一的新生徐婷婷就表示很荣幸能够跟随学长学姐们来到招聘会长长见识。她在现场作为一名“菜鸟记者”,在他们面前略带青涩地提问着。她表示自己正尝试着适时为自己谋划未来,也留意着有哪些公司,大家都在招收什么样的人才。在她发现众多的用人单位里有自己家乡的广播电视台的时候,她也希望明年再站这里时,她可以被家乡的电视台录用,为家乡服务。

来自18艺设的魏爽当天招聘会的志愿者,这是她第一次作为志愿者参加活动,对她来说意义深刻。魏爽的主要工作是负责联系未到的用人单位和现场管理,虽然是第一次,但她并不觉得紧张。相反,看到很多大四学长学姐们抱着一沓子简历在各用人单位摊位前排着队,想到三年之后自己也会经历这些,魏爽觉得压力挺大。当被问道希望自己以后能干什么工作的时候,她毫不犹豫说:“当然是希望能做和美术有关的工作,最好是老师之类的。”魏爽也表示,如果自己没能进到自己喜欢的公司,做自己喜欢的工作,自己也会继续干下去,积累经验和丰富自己的知识,并慢慢寻找别的出路。对于魏爽而言,她更偏向稳定的工作,而不是自己创业,她觉得自己的性格决定了她更适合平平淡淡的生活。
18电编张正翼是浙传就业创业协会的成员,因此这次是作为工作人员来参加活动。张正翼认为,第一年来浙传,作为一个新人,能够在自己暂时还完全涉及不到的领域积累经验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看到毕业生们在会场上辛苦的排队等着面试,张正翼调笑道:生存不易!每年的毕业生们都在面临僧多粥少的状况,如果想要能在这么多人中脱颖而出,必须要对自己有更高的要求,同时也要学习展览板上展出的优秀简历。张正翼的理想职业是做一些大型晚会的策划,他打趣说:“做婚庆也可以。”谈到创业,张正翼认为创业是一件很积极向上的事,一群人在一起创业是有一个氛围的,可以督促自己为了一个目标前进,哪怕是过一些苦日子如睡地下室睡车库等等,但是却依然痛苦并快乐着,因为有目标。

年年相似不相同的招聘会,在送走一批人的同时,又准备着迎接新一批学子。他们在浙传的美好时光,只是一个过渡点、一个生命过客,但这个过客总会在经过时有意无意对你提点道路。一场招聘,众人同行,有些人即将启程,有些人早已远方归来,而有些人还在驻足遥望。梦想不在眼前,去奋斗,去享受,才可千帆过尽,万木逢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