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生活

济济一堂迎接盛夏光年

发布时间:2018-06-07

来源单位:全媒体实验创新中心(研创中心)

当窗边的玉兰花开了又落,厚重的毛衣穿了又脱,行至五月的末尾,“毕业季”三个字提上了日程,而大学时代的毕业季却又是不同以往的,它意味着一种迁移。可能回到家乡,也可能走向又一个陌生城市。年少的我们曾拖着行李箱走进大学的校门,如今也将背负着责任和担当勇敢地告别。

当毕业的钟声渐渐敲响,离别的忧伤与未来的欣喜交叉在一起,在这个六月里无数复杂的情愫也在悄悄绽放。毕业生们忙碌着投递简历,应聘面试;或是筹备考研,规划前程;亦或反复修改着毕业作品,为大学生涯画上句点。而电视与艺术学院的毕业季,又有哪些故事?

专场招聘:因为年轻,所以拼搏

2018年电视艺术学院夏季就业实习专场招聘会于5月29日在我校公共排练实验室举行。此次招聘活动有来自北京、上海、深圳、南京等26家公司、企业,为同学们提供实习机会。不少同学跃跃欲试,招聘会上有各个年级同学的身影。

“这次招聘会的场地虽小,但是来参加应聘的人数的确不少。我们提前一个月就开始布置会场,并与招聘单位取得联系,争取保证这次招聘会能够顺利的进行。”电视艺术学院学生会就业创业部的部长黄可这样讲到。对于这次招聘会具体的参与情况,黄可介绍道:“来参加这次招聘会的同学们一部分是大四的学生,毕业的时间马上就要到了。毕业生们都抓紧时间,为自己多争取一个实习的机会,来提高自己的竞争力。还有一部分学生就是以大三为主,虽然他们的就业压力还没有那么紧迫,但是很多学长学姐还是未雨绸缪,提前为自己的职业生涯做好规划。”

走进招聘会教室,四周摆着长桌和各公司的介绍板,许多电视台和影视公司求贤若渴,同时也对这些职务有明确的要求,比如能够熟练运用摄像设备,熟练使用剪辑软件,熟悉制作流程等。每一家公司的桌前都排着不短的队伍,毕业生们的脸上夹杂着兴奋与紧张的表情,一份来自外界的认可是对四年的学习,四年的积累最好的肯定。一位影视公司负责人表示:“很欢迎传媒学院的毕业生们,他们有很高的专业素养,并且大学期间拥有很多拍摄、案头创作的累积,编导类专业的同学都有深厚的文学功底和优秀的表达能力,摄影专业的同学基础功底很好而且基本都有不少的拍摄经验,这些能力不论是在现在的实习阶段,还是在他们未来的发展道路上,都是十分必要的。”这位负责人还发现,除了应届毕业生,还有一些大三的同学参与了招聘会,他认为:“虽然他们在在某些方面有着或多或少的不足,但是这种超前思维是值得肯定的。”

“我们学院在此之前没有学院独立办的招聘会,以前都是学校统一的。所以这次我去招聘会,想去感受一下,而且我觉得去面试一次就会积累一次经验,通过跟用人单位接触我就会知道他们想要需要什么样的学生,有什么需求,这样我在下一次面试的时候可能就会经验就会更多一些。”来自15文编的邱兆萌说到。

又是一轮毕业季,而作为大三的学子,紧接着就要步入大四的学习,而就业也成为她们必须去考虑的问题之一。在被问到以后的就业方向时,邱兆萌觉得以后还是会从事跟自己专业相关的事业,会更加偏向于编导、策划或者是电视新闻。

回忆起大二在中国青年网的实习经历,邱兆萌表示因为年轻所以更需要锻炼,多积累。“我觉得真的要踏实下来,平时多提高自己的专业技能,要多练练笔,也要学会适应,从学校转入到社会的变化就是要调整自己的心态。”经过这次招聘体验邱兆萌也表示,学院为了同学们的毕业发展,给大家这样一个平台,让大家去熟悉,感受一下这个毕业招聘的这种氛围是很有必要的,也十分有意义。

记“艺”里的星舟:栉风沐雨 ,精益求精

2018年5月30号,在浙江传媒学院的艺术楼小剧场举行了一场属于电艺人的盛宴——“星舟”奖。

说是毕业晚会,其实是一个毕业的作品展以及颁奖晚会,是对于毕业生们在浙传学习四年成果的一种肯定。“星舟奖”的规模庞大,从一开始策划的十几个人,逐渐扩大到一百多人,对一个学院级的晚会来说还是一个比较惊人的数字,这其中少不了导演的号召力。这是16文编的夏传熙第一次做导演,在这个过程中他也遇到了很多困难,夏传熙坦言:“我需要让整个一个大团队运作起来,跟以前办活动不太一样,让所有部门的同学能够协调统一还是挺困难的。”晚会呈现了近乎完美的效果背后,其实有很多需要临时解决的难题,这对没有太多导演统筹经验的他来说是一种挑战,“有些事情会急到不给你时间去征求老师们的意见,这个时候就需要我们头脑保持清醒,想好应急方案。”通过这场晚会,夏传熙学到了很多,比如细枝末节的重要性,有可能一个小小的细节就可能产生很重大的失误,“我们要不断地提醒自己去注意这些小的细节,及时查漏补缺,不能纠结于问题出现的原因,出现问题解决问题永远是最直接的解决办法。”同时,他也在期待着自己大四的那一年会是怎样的风采。

相对于以往的活动,学院对于这次“星舟奖”很重视,给予了一定的资金支持,致力于给大家带来最好的观赏体验。“以前学院办活动我都是视频组的,所以这次被找来做执行制片算是一次比较新鲜的体验。”16制作的李施凝很珍惜这一次机会,她想要努力胜任自己的岗位,而她作为制片,最大的困难就是如何在资金有限的情况下满足各部门的需求。“印象最深刻的应该就是在筹备晚会的阶段,每天晚上都出去和导演一起研究预算,思考哪里能省下来钱,哪里要舍得花钱。”虽然筹办一个晚会的过程很艰辛,不过当晚会顺利完成时,李施凝心里是满满的成就感。

晚会上除了颁奖的重头戏之外,还有一个特别的舞蹈节目,它凝聚了文编的力量,由文编三代跨界编排,将文编的专业性尽力发挥到极致。“我没想到在大三自己还能有上台表演的机会,虽然从学舞排队形到成型只用了两三天时间,在紧张的准备中还是很惊喜难忘的。”给15文编的李宛津印象深刻的就是这支舞蹈的节目负责人,一个16文编的男生,为了帮她们做头饰、租服装和准备道具,这一个星期以来都熬夜到凌晨。正是因为有了一群这样可爱而又负责的人,才向观众们呈现出了《灼灼其华》最好的艺术效果。

星舟载梦,盛夏扬帆。毕业生们带着他们的优秀作品,为即将到来的盛夏和即将告别的母校交上了一份满意的答卷。

毕业快乐:继续努力,素履以往

“星舟奖”不仅是一个对于毕业生们颁奖晚会,更是鼓舞下几届学生们努力的方向。今年的“星舟奖”虽然已经结束了,但是它带给大家的成长与体会将陪伴着电艺人走很长的一段路,毕业生们将踏上新的征程,而在校生们将努力奋进。“我来是想看看我的毕业作品未来需要拍到什么水平,在这次展映之前,我也了解了很多学长学姐们的作品,大家花了很多心思,有的甚至准备了三年,成品的效果都很理想”,15制作的徐沫骋在看完星舟晚会后,回想起好评如潮的《佯冰之嬉》、《阿依木》等作品,在心中默默定下了自己的奋斗目标:“明年我也要像这些学长学姐一样,拍出优秀的作品。”

在招聘会的现场,大一大二的同学们也不断谈起自己的想法。“我认为招聘会就是一种渠道,给相对没什么社会经验的大学生提供一个就业的平台,让我们积累更多的经验,更好地发展。”来自17动画的桂志琛说起自己的看法。对于自己今后的发展,桂志琛已经有了清晰的规划。他表示大一并不能代表什么,有梦想的人不局限于年龄。“我对自己的规划就是暑期积极实习,毕竟自己的职业规划是与后期和摄影相关,都是需要多多积累经验的行业”,桂志琛对自己的未来早已做好了安排,“希望几年后我也能像优秀的学长学姐一样,自信地站在招聘会的现场。”

与桂志琛类似,黄可也坦言,虽然今年才大二,但是她也依旧在自己心仪的用人单位那里提交了自己的简历,她笑着告诉我们说:“多实践,多争取,总是没有错的!如果能被应聘上,在今年暑假就可以参与工作,做一名暑期的实习生,将学校的理论知识付诸于行动,这样的暑假生活才有意义吧!”黄可也鼓励大一大二的学生们可以充分利用招聘会的机会,尝试与面试官沟通,尝试做一份自己的简历,尝试提前接受审阅。这样能够快速的认识自己,了解传媒行业的所需。等到毕业的一刻也才能真正的做到心中有数,有条不紊。时间犹如白驹过隙,也许一晃眼我们就走过了人生中最美好的四年,怀念起那些青葱岁月,如饮甘怡。

黄可回忆起大学刚刚入校时便毫不犹豫的选择了来到就业创业部工作,她笑着说:“当初来到就创部就是为了能近距离接触招聘会,毕竟百闻不如一见。在就创工作的一年里,我也参加了大大小小七八场招聘会,看到过在面试官前应对自如,谈笑风生,倍显传媒风采的学生们。也看到过手持简历,在会场里忙碌又迷茫,羞涩又怯场的毕业生。这些反差对我影响很大,更鼓励我不断充实自己,期待有一天我也能从容应对挑战。”

六月注定是辛苦的奔波,孤单的背影,踌躇的脚步。回想起来也必将是充实的过往,珍贵的记忆,难忘的青春岁月。离别也意味着新的开始,意味着一段新的人生旅程,那旅程必定在我们的生命中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绚烂多彩的回忆,带来无与伦比的财富。六月,充满热情的季节,我们整理行囊,准备再度出发,要在前方的战场挥撒我们的智慧和才华。带着在母校给予的力量,传承着浙传人睿智、进取的精神,我们自信满满,昂首向前。我们,在路上。作为当代青年,我们有着更多新奇的想法,更加清晰的规划,更大的勇气和决心。每一个为未来规划并为之努力奋斗的青年,在这盛夏光年中,都显得格外青春耀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