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生活

十八岁的远行

发布时间:2017-09-21

来源单位:全媒体实验创新中心(研创中心)

‍‍‍‍‍‍‍‍

‍‍‍‍‍‍‍‍‍‍‍‍‍‍‍‍‍‍ 九月的浙传又迎来了一批新的面孔。他们年轻稚嫩,十八岁上下的年纪,带着各种塞满了家乡牵挂的箱子和包裹。从南到北,从东到西,在十八岁这一年里,他们经历了一次充满未知却又合理的远行。十八岁的远行,与浙传的相遇,这是一场关于邂逅的故事……‍‍‍‍‍‍‍‍‍‍‍‍‍‍‍‍‍‍‍‍‍‍‍‍‍‍

自立自强,静对来去

跨越两千多公里的距离,从飞机到高铁的换乘,历经将近一天的奔波,来自中文二班的新生于可欣在9月16日准时“终归浙里”。

有人说离别充满了不舍,也有人说离别是为了重逢,然而在于可欣的身上,“离别”二字却是一种随遇而安、波澜不惊的气质。隔山跨水,对于初来南方的很多同学来说,南北方从气候到饮食上的许多差异一时间都难以适应,但于可欣却并没有受这些的影响。新生报道这一天,于可欣是自己来的,父母已经提前离开了学校。当被问道与父母告别时自己的心情时,她只用了“平静”二字淡淡略过。

成长的过程夹杂着艰难,独立的背后也有过酸涩。因为父母工作的原因,于可欣从小学起就一个人报道,一个人上学,一个人打理自己,渐渐的她习惯了这样一个人去面对生活,也养成了独立自主的习惯。她幽默地说,自己喜欢上独自消化不良情绪。对于自己父母因为工作原因而没有办法像其他同学的爸爸妈妈那样全程陪伴报道时,于可欣无奈的表示,“我知道,他们每天都很忙,很忙,真的很忙。”

有人说,长大只是一瞬间的事。十八岁这年的独自远行,对于可欣来说,只是平常的一声再见,没有泪水,没有伤感,只需和父母拥抱时轻声低语:“我们冬天再见”!

乐观自立,温和有礼,这个姑娘用她的明媚爽朗渲染了盛夏的浙传!

一波三折,终归浙里

“录取结果出来的时候,我们一家人就决定自驾来到学校报到”,从大庆出发,走过八个城市,历时312个小时,文化创意学院17广告二班的费小莹一家三口用脚步丈量了从家到学校的这段距离。

初次见到费小莹的时候,她脖子上挂着一只陶笛,温温柔柔的,完全看不出来其实这是一个喜欢大声说话,喜欢哈哈大笑的爽朗的东北姑娘。

大庆、兴城、天津、扬州、镇江、宏村、黄山、千岛湖、桐乡……在采访的过程中,这个热情的东北姑娘滔滔不绝的讲着这一路上碰到的美食。“兴城的海鲜便宜,天津那个十八街麻花好吃,还有扬州的三大茶楼,你下次去的时候一定要去冶春茶楼吃早餐……”,从祖国最北的黑龙江省到浙传所在的浙江省,沿途中风景秀丽的地方,串起了费小莹的报道之路上快乐的音符。在费小莹的印象里,从小就经常一大家子一起出去旅行。她喜欢在路上的感觉,更喜欢和爸妈在一起的感觉。

但这场旅行并没有像他们预想的那样进行下去。9月14日,费小莹的爷爷突发脑梗,家人商量了一下马上决定,取消西塘和乌镇的游玩计划,立刻安排小莹入住宿舍,随后一家人马不停蹄便开车赶回大庆。此时,距离17日报道还有3天,费小莹成了整层楼第一位来报道的新生。

“我自己也不敢一个人在外面住,就联系了辅导员提前住进来了”,从小在爸爸妈妈精心保护下长大的费小莹,意外的提前结束了自己的报道之旅。这是她第一次住校,独自一人住在寝室的费小莹比自己想象中更独立,当被问及会不会想家时,她说:“想家啊,尤其看着别人家长一起陪着办手续的时候,不过现在同学都来了,宿舍热闹了,就不怎么想家了”。

未来四年,在大庆与桐乡之间,费小莹至少还要往返十五次。也许,她会慢慢习惯这样漫长的路程;当桐乡正是秋风送爽时,大庆已经覆盖上了薄薄白雪。

一人的路程,孤独并勇敢

“数以百里的距离,近八小时的奔波,初入大学的激情被耗尽了,只剩下满脸的疲倦与辛酸。可当你我正式相遇,这一切都烟消云散了,因为你是我想要的模样。”9月17日中文二班的李行在自己的朋友圈里写下了这段话。

大学的第一个起点,李行选择独自一人面对。在父亲工作繁忙又不放心母亲自驾送行的情况下,李行偷偷地买了从安徽到桐乡的单人大巴车票。当父母得知这个消息时,他们没有惊讶,因为独立思考然后解决自己的问题已经成为李行的习惯,父母相信他可以做好,他也从来没有让父母失望。

当谈到离别时的心情时,他说:“当大巴车发动时,自己不断地靠近梦想中的象牙塔,可妈妈的身影越来越小,心里有些微颤动,是真的要离开这个有妈妈的故乡了。”来到学校,独自提着超重的行李,其他同学都有父母陪同,心里确实是羡慕的。但看到有些人高马大的男生两手空空,还要父母为他们拖着行李,他发自内心地为自己的独立感到自豪。

我们最终都要远行,跟稚嫩的自己告别。李行是这样定义自己的远行的:“十八岁的远行像一阵风,把我从家乡吹到了浙传,而我他的理想就是离乡,最后从家乡来到了桐乡,这个本应该有我的地方”。

‍‍‍‍‍‍‍‍

文章作者:雷倩蓉、李佳、杨书迪 图片作者:图片由采访对象提供 编辑者:毕雯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