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生活

唤醒高校血脉中的体育精神

发布时间:2017-11-02

来源单位:全媒体实验创新中心(研创中心)

在全民健身运动会的前几天,杭州一直是连绵的阴雨,但欣喜的是,运动会当天太阳灿烂。也许这就是一种喻示吧,运动场上就该有金色的阳光,大学生活就该有明媚的故事,而体育精神也就应该是晴空万里一般令人兴奋。

渴望和怀念运动会的那段日子,不仅仅是因为那些或有趣,或刺激的体育运动,更多的是一种难以言表的情愫。也许可以把这种情愫归结为这四个字:体育情怀。

“北大有胡适之,清华有体育馆”

1916年,周诒春谋划并动工兴建清华“四大建筑”:大礼堂、图书馆、科学馆和体育馆。三年后,体育馆落成,馆内有篮球场、手球场、80码悬空跑道,室内游泳池。体育馆是当时中国最现代化的体育馆,即使在美国也实属一流。旅美数学家陈省身曾回忆:“学生中有一个说法:北大有胡适之,清华有体育馆。”

1916年的《清华周刊》记载了清华人对体育的重视。在这篇名为《学校体育之真精神》的文章开篇提到:国弱者何,民不强也。民胡为而不强,体育之未普……清华体育之盛,已执牛耳于华北。

在那个为我们还被称之为东亚病夫的时代,如果没有健强的体魄就没有民族的希望。有识之士早已密切关注着体育教育。近代著名教育家张伯苓曾说:“不懂体育的人,不应该当校长。”体育至上,育人与人格并重。上世纪二十年代的体育精神是与国家安危紧紧相连,上世纪二十年代的体育情怀更是与民族兴亡息息相关。

不忘初心的体育教育

图片中被捕捉到的瞬间,不禁令人热血沸腾。正值青春年少的大学生们,用奔跑,用汗水,诠释着竞技体育不怕苦,不服输的那一份朴实和坚韧。而与图片所示不符的确是这样一组数据:教育部2014年全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结果显示,小学生视力不良检出率为45.71%,初中生为74.36%,高中生为83.28%。近年来,这一问题并未解决,还有向低龄发展的倾向。

除了视力的降低,在课业负担和升学压力“两座大山”的重压下,中小学生的睡眠时间严重减少,睡眠质量也在下降,他们的平均臂力、耐力、肺活量等身体素质指标也令人担忧。在某些学校李,体育重大考试时有的家长甚至托人开病假条以逃避测试。这样的现状,令人揪心。更令人怀疑体育教育的发展失衡。全民运动,全民健身,成为我们一直努力的方向,也逐渐是大势所趋。

浙传的体育老师们,在新生的第一节课上,就详细介绍了大学体育课堂的最终的评分标准与运动世界校园的跑步情况息息相关。

健美操课的尤晓旭老师在第一节课上这样说到:“有许多同学抱怨着这样强制性的运动方式,但我认为他的初衷始终是美好的。在我上学的那个年代里,女生身影永远出现在跳皮筋,踢毽子,为羽毛球队加油助威的队伍之中,而男生更是踊跃在足球场,篮球场,挥汗如雨。我想如果一所大学,无论清晨还是黄昏,都有一群可爱的少男少女们,在校园里奔跑。运动调整着他们的作息,改变着他们的身姿,更永远燃烧着他们的激情,这应该才是一所大学最美好的模样”

每当在传媒大道上走过时,总能看见那些在奔跑的大学生们,无论是他们是热爱运动,还是完成任务,这都令人欣慰。因为在体育这件事上,我们看到了坚持不懈的追求。中国亦有源远流长的体育教育传统。上古六艺礼、乐、射、御、书、数,“射”与“御”都着眼于“君子”的体育教育。而今天,我们所做的每一点努力,都是在传承体育精神和祖祖辈辈的体育情怀。体育教育的改革也在进行中。

全民健身运动会与大学精神共存

欢呼,拥抱,激情和汗水,这是令人向往的青春。

运动会上电视艺术学院的啦啦队队员们这样告诉我们:“很久都没有这样激动过了,和场上运动员们一起紧张,一起开心,这场运动会拉近了我们彼此的距离。大家都是心连心。”

“尤其在最后的三千米比赛中,太令人揪心了。场上那些陪跑的队员们,也让我们十分感动,因为长跑可能会出现是身体不适,所以我们准备好了应急措施,庆幸大家都安全的到达终点,同学们之间的鼓励和助威和运动员们的坚持,都让我们很感动”一位学生裁判员如是说到。

一场浙传的运动会,一次小小的全民健身风潮,但它的意义却非比寻常。坚韧的品质,精诚的合作,暖心的鼓励,这种种都无关于金牌情节,而正是我们被点燃的体育情怀。唤醒高校血脉中的体育精神,改变世界对于中国学生的刻板印象,也许正需要这一次一次小小的努力。

文章作者:段卓文 图片作者:来源于网络 编辑者:毕雯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