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生活

“残酷天才”白先勇 “虚无佛性”小说题 ——龚刚教授凤鸣大讲堂开讲

发布时间:2017-04-17

来源单位:文学院

  4月13日晚18:30,由桐乡市人民政府和浙江传媒学院主办,浙江传媒学院桐乡校区党工委、管委会和文学院承办的凤鸣大讲堂第一百零三讲——“白先勇和他的小说世界”在文学院阶梯教室举行。讲座由文学院副院长赵思运主持,16级辅导员陈文耀和同学们一起到场聆听讲座。

  曾于1994年在北大比较研究所攻读博士,主讲人龚刚老师现任澳大南国人文研究中心学术总监、中文系博导和澳门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著有《钱钟书与文艺的西湖》《现代伦理性叙事研究》等,同时发表了大量文艺作品。
  讲座伊始,龚刚老师以亲切问候和幽默开场活跃了现场气氛。他首先聊到自己与白先勇和贾平凹的渊源,随后点出在前者作品中出现过的一系列“不正常”形象,并以白先勇的创作观为切口,提出重要论点——白先勇小说中的佛性和现代性。
  龚刚老师讲解道,所谓佛性即指一种无常性。他引用白先勇所喜《牡丹亭》中的名句“如花美眷,似水流年”来阐释佛性的含义:一切都会随时间的洪流而消失。他认为,“无常、悲悯、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就是白先勇小说中的佛性内涵,由“尹雪艳”和“莲花池”这两个超越无常的形象来体现。

  随后,龚刚老师将现代文学的定义归为三类:第一是叛逆性,他讲到白先勇的作品都不按常理出牌,具有很强的叛逆思维;哀伤调是第二,因其作品无一例外都是悲剧性故事;第三类是虚无情怀,如《牡丹亭》中杜丽娘向死而生、超越无常的缥缈爱情。正是在无常这个命题上,白先勇小说的佛性与现代性有了共同的逻辑点。而对于无常性的超越便是追求永恒,面对持久的永恒追求,人才有了永恒青春心理。
  借用白先勇作品中的经典人物情节,龚刚老师最后分析了“畸恋”主题,通过深入剖析《玉卿嫂》《孽子》等作品,带给在座深刻感悟与思考。

  整场讲座,龚刚老师在互动中浅话白先勇,引领同学们不仅深入到小说世界里,更去深度思考文学;当“残酷天才”白先勇遇上“虚无佛性”,其中产生的文学情怀令同学们深受裨益,回味无穷。用赵思运教授的总结就是,龚刚教授的讲座既有文学性的艺术魅力,又有学术性的逻辑严谨,还有丰富的人生启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