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生活

当我们在课堂上看手机时,我们在看什么?

发布时间:2015-12-03

来源单位:党委宣传部(党委统战部、文明办、新闻中心)

【调查组成员:朱登辉 刘宇靖】


  “好,已经上课了,大家配合一下,把手机放到墙上的手机袋里去。”
  “还好我有两个手机,就交不常用的这个吧!哎,同学,帮我顺道把手机交上去吧!”
  这是发生在浙江传媒学院专业小课上的真实对话。早从去年开始,浙江传媒学院就已经用上了“课堂手机袋”,学生们在课前需要上交手机,在下课的时候才可以拿回。这是学校为了防止学生们在课堂上使用手机、影响课堂秩序而做出的应对举措。
  “无手机课堂”这一战线被拉得很长。这两年来,我们能看到全国各地的各大高校都在陆续推行这一倡议,时不时地就有相关新闻的报道。这势头就像打响了“课堂手机反对战”,各大高校纷纷响应般地“揭竿而起”。
  然而,实施的效果怎么样呢?或许,前面那段对话便隐秘地表现出了“无手机课堂”的成效——你禁你的,我玩我的,表面上的相安无事似乎只是假象。
  针对大学生在课堂上使用手机这一情况,浙江传媒学院先锋通讯社专题部随机对来自全国各高校的108名大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显示,虽然在课堂上使用手机已经是普遍现象,然而,对于不同的课程,大学生使用手机的情况是不同的,大部分使用手机的原因似乎都指向了“课程无聊”。
当我们在课堂上看手机时,我们在看什么?
  调查显示,大学生在课堂上使用手机的原因的前三项依次是:“课程太无聊,打发时间”、“习惯了,‘剁手’也压抑不了想看手机的冲动”以及“处理社团等紧急事务”与“课程需要用到,如查单词等”。其中,“处理社团等紧急事务”与“课程需要用到,如查单词等”两项原因并列排在第三位。这表明,大学生在课堂上使用手机的原因里,“课程无聊”是最大的外部动因,而实际上,大学生也能够意识到自己对手机的依赖心理。
  而关于大学生在课堂上使用手机,都是在做些什么,“看微博、朋友圈等资讯”占到了84.26%,“聊天”占到了52.78%,“与课程有关的事,例如查单词等”占到了33.33%。而“逛淘宝”、“玩游戏”、 “看小说或视频”的分别占到了27.78%,20.37%和10.19%。(使用多选题百分比计算方法计算,即选择该选项的人次在所有填写人中占的比例)这显示,大学生们在课堂上用手机做的事虽然五花八门,但大多数与课程本身无关,反而以娱乐消遣为主。
  根据以上两项结果,我们还可以发现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虽然“处理社团等紧急事务”在使用手机的原因里排第三位,可是,在实际上大家究竟都使用手机做什么这一问题中,没有一个人提到“处理事务”。这是不是可以说明,“处理事务”有时只是我们看手机的一个借口呢?的确,在询问采访过程中,的确有很多人表示,当自己想要拿起手机查资料、查单词时,只要看到微信或微博的推送和提醒,就会点进去看看,以致于刷了好一会儿的微博和朋友圈,早已想不起来自己原先想要做什么。看手机,有时已经成为大学生的一种无意识行为了。


手机,我对你的爱胜过课堂
  调查中,调查组就专业课和感兴趣的课程与通识课和不太感兴趣的课程上,大学生的手机使用情况做了对比。结果显示,课程本身的重要性和趣味性对学生是否使用手机很有影响,在专业课和感兴趣的课上,不看手机或只偶尔看几眼的占到了73.15%,而在通识课和不太感兴趣的课程上,不看手机或只偶尔看几眼的仅占到25.92%。而结合大学生使用手机的最大外部动因——课程无聊,我们不免在心里打下问号:如今的大学课堂究竟“无聊”到了怎样一种地步,以致于一部分学生把上课看作“换了个地方玩手机”?而大学生们究竟对什么样的课程才能感兴趣呢?
  在“什么最能让你在一堂课里从头到尾都不用手机”的调查中,75%的人选择了“课程是我喜欢的”,63.89%的人选择了“老师有魅力,吸引人”。而与“无手机课堂”相对应的,选择“老师禁止或学校在上课时间强制收手机”这一选项的,仅有10.19%。这也表明,上头有“政策”,下头便有“对策”,强制不一定有效,要让学生真正专注于课堂,还是要靠学校实打实的专业实力,即课程与老师本身的分量与魅力。
  那么,除了课堂,在其他公共或社交场合,大学生们使用手机的频率高吗?本次调查中,选择同样离不开手机的占到了31.48%,选择会看场合行事的占到了66.67%,而剩下一小部分人则表示,相比课堂,自己对其他活动更感兴趣,因此在其他场合使用手机的频率并不高。假设这项调查可以推及所有国内大学生,不难推测,真正有手机依赖症、真正离不开手机的其实是那31.48%的人,更多的人会有一定的自制力。而大学生爱手机多过课堂,其原因仍然指向课堂本身的不吸引人。
知识与信息的战役
  英国教育家纽曼说,大学的职责是提供智能、理性和思考的练习环境。那么,大学课堂便是大学生们培养这样的能力的场所,是大学生们认识自我、认识世界的一种方式。而当下,网络是一种渠道,手机是一个窗口,智能手机早已不仅仅是联系的工具,更成了一种了解世界的工具。从这个角度上来说,手机与课堂并无冲突,那么,矛盾点在哪呢?
  首先,手机中信息的无限性和趣味性使学生抽离不开,甚至越陷越深,反而忽视了课堂上虽然量少但更系统、更完备的知识体系。课堂上提供的是知识,而手机里多提供信息。知识和信息是不一样的,知识是系统的、踏实的,而信息是碎片化的,或许学生们可以通过各种搜索引擎、app了解一些东西,但这些东西始终无法自成体系,反而极容易给人造成“我掌握了这个知识”的假象。因此,学生们容易倾向于:我既然可以通过网络只花几秒的时间便获取大量的信息,为什么要花整整两节课时间去学习那么一两个知识点?他们并没有意识到知识和信息的本质区别。
  其次,大学生的自制力还在建构当中。调查显示,虽然有37.96%的人会因为要上课而选择不连网或者屏蔽手机推送的消息,即为自我约束做出努力,但大部分人仍处于“只要手机在身边,就忍不住想看”的状态,尤其是在收到新消息时,几乎下意识地就会点进各种软件。即使是忘带手机,仍有38.89%的人在做与课堂无关的事,比如发呆、聊天、睡觉,甚至有5.56%的人会选择回寝室拿了手机再回教室。
  而最重要的,大抵要归因于社会整体弥漫着的、对知识和课堂本身的轻视和不尊重。很多人指责课堂的无聊和“水”,认为老师不够有魅力,可谁说课堂的目的是取悦学生呢?假如学生本身对知识没有敬畏,再有趣的课堂、再优秀的教师也无法将知识真正传承。而高校和教师应当注意和反思的是,是不是有认真听了课的学生仍反映在课堂上学不到东西,假如有,那才是高校和教师教育的失误和过错。
  在信息化的时代,要完全制止学生在课堂上使用手机很难,没有几个老师可以真正自信地说出“我能够从手机那里抢回原本属于我的学生”。因此,我们非常敬佩一些老师在维护课堂尊严、坚持大学理想上做出的努力,高校与教师应当带头尊重知识,培养有情怀、有人文精神、有人类意识的孩子,这是教育的使命和责任。
  至于大学生到底应不应该被允许在课堂上使用手机,本次调查显示,无论是站在教师还是学生的角度,都有超过62%的人认为应该允许,而大部分教师对使用手机也并没有持“坚决杜绝”的态度。或许,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对信息的需求将导致“允许学生在大学课堂上使用手机”成为教育的必经之路。
  无论是层出不穷的“无手机课堂”的新闻报道,还是引起轩然大波的“扔手机”事件,且将它们看作是记录这个时代特色的微小注脚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