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生活

当手机爱上思政课

发布时间:2015-12-08

来源单位:党委宣传部(党委统战部、文明办、新闻中心)

  “生活在城市,我们在为生存而忙,在为欲念而忙,在为自己而忙,却忙得忽略了对公共空间的关注,忽略了对“自我”以外的在乎。”伴随着浙江传媒学院校党委宣传部副部长、文明办主任袁蕾的开场白,浙江传媒学院出品的全国首创网络思政微课堂——《思维理疗馆》在观众面前缓缓拉开帷幕。
  此次播出的《思维理疗馆》第一季包括《高贵的文明》、《围棋之和》、《斑马线上说法治》三个片段。发布三日后,《思维理疗馆》的总点播量达到三万多次,单片的最高点播量达一万六千多次。自10月19日正式发布以来,它的影响力迅速扩大,波及校外,被腾讯、爱奇艺、PPS等视频网站转载,并得到了人民网、光明网、青年时报等媒体的报道。
“劳动密集型”微课堂
  10月9号凌晨两点,雨后的上城区湿润而料峭。“悦览树”书吧里,14摄像2班的钟铖旭正在调试着手里的柔光灯。光线漫射出窗外,在飒飒的法桐树上留下流动的光斑。
  “当时,那一个镜头的布景和打光我们就调试了三个小时,”他回忆起那晚通宵拍摄的经历时,仍然记忆犹新,“最后才营造出片头袁蕾老师的轮廓由暗转亮那几秒的效果。”
  十天后,《思维理疗馆》在浙江传媒学院官微上推出后,作为本片摄像助理的钟铖旭第一时间观看了视频。
  “值,”他说,“当时看了就觉得那三个小时花得值。”
  由于时间紧迫,钟铖旭所在制作团队的十余名师生在前期拍摄时只能“连轴转”。第一场拍摄,团队从第一天下午开始拍,一直拍到了第二天凌晨4点多,累得不行就睡了一个小时,再起来继续拍到6点。
  就在这样4天3夜的高强度工作后,团队终于收集到了足够素材。  “我们的思路没有被局限,我觉得这是最好的一点。当然,在拍之前,我们都有顾虑,因为最终落脚点还是有关思政的问题。拍得好,是理所应当,拍得不好,会备受指摘,毕竟影像类是我们传媒学院的长项。”担任总导演的电视艺术学院教师张拓表示,在这个项目中,最吸引他的一点就是这个点子很新,以前没有人这样做过。
  “一开始是想做成微电影的。”面对这样一种新的思政课堂形式,应该怎样做、做成什么样是张导面临的第一个难题,“可仅仅三分钟也不能满足微电影的叙事要求,后来综合各方意见,我们将大学讲坛与公益广告的形式相结合,创造出了新的形式。”
  为了能更好地完成自身对画面的要求,在后期制作的过程中,剪辑功力深厚的张拓老师,在紧张的制作周期中加班加点,一手包办了剪辑与特效的工作。
  针对三个不同的内容,张老师为三位老师“私人订制”,赋予了每个片子各不相同却又各具特色的鲜明的艺术风格。为了能让《斑马线上说法治》中的马路显得空旷,他一帧一帧地剪掉了经过的一辆辆汽车,这是很大的工作量。
  这使得这三部不足三分钟的作品的后期平均制作时间达到了每部十二个小时以上,成为了“劳动密集型”产品。

为了和手机“抢学生”
  袁蕾老师是本次项目制作的发起人,她发起这个项目的原因与思政课在大学中的尴尬境遇密切相关。
  思政课即“两课”,指的是我国现阶段在普通高校开设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和思想政治教育课。大学的思想政治课属于公共必修课程之一,也是国家规定的基本课程之一。
  然而,思政课在如今的大学课堂几乎变成了“睡觉课”、“手机课”,老师则将其视为“自说自话课”。据记者调查,学生在思政课上玩手机的概率达到了78%,其中,玩手机时间超过半节课的达到了56%。10月份发生的浙传“丢手机”事件也是这一现象的一个缩影。
  “要让学生喜欢上思政课很难,更何况现在是一个老师与手机抢学生的年代!”袁蕾老师由这点出发,结合当下新媒体的形势,依托浙传官微这一平台,让思政课“主动出击”,利用碎片化、视觉化的学习方式对学生进行思政教育。
  无论是《围棋之和》在茶雾氤氲、琴声古韵中对“和”的诠释,还是《斑马线上说法治》在街头的娓娓道来,或《高贵的文明》中,在咖啡杯与书的落地、倒塌、完好、扶正中凸显的文明重要性,这样的表现形式和内容都打破了学生对传统思政课堂的认知。  片子的最终呈现中,所表达的内容都是课堂的重中之重,都是无法剔除的精华,这也离不开开拍前制作队伍和主讲老师的反复沟通,离不开老师们对最终讲稿反反复复的修改。
  “作为导演,考虑最多的是传播形式的问题:怎么把概念准确、有序、具有专业水准地传递出去。”
  张拓老师在面对“新媒体与思政课不协调”的声音时回应道:影像的前卫,就好比一个人衣服穿得好看,但衣服再好看,人还是那个人,衣服的色彩与图案只是为了让这个人更赏心悦目罢了。影像也是如此,不论影像再怎么前卫,但表达诉求是不会变的,影像技术只是能让诉求表现得更好看,让观众更加容易接受。艺术镜头只是外包装,并不影响其本质内容。
将“敌人”化作“盟友”
  在信息日渐碎片化、人们的注意力越发不集中的时代,什么能够让知识更有效地传递到学生脑海中?思考这一问题时,新媒体进入了教育者的视野。
  “一节精心准备的思政课最多也就能让一百多学生听得到,可是如果把思政课放到微信上,可能就有成千上万的学生能够以此学习。”袁蕾老师说,“课堂上频繁出现手机,降低课堂听课效率,老师也难以防止这种现象。可将思政课放到网上,就能将手机这个课堂的敌人,化作我们的盟友。”
  以TED、慕课、私播课为首的新媒体课堂成为了影响大学生学习方式的一股劲风。在浙传,像“播音帮”、“考研帮”一类的APP有着很大的影响力,而“电影自习室”这一寓教于乐的自媒体节目也被摄影系的学生看做是传统课堂的有效补充。
  “(新媒体课堂)突破了时空的局限和学校的刻板,让教育资源能够打破‘垄断’,让每个拥有互联网的人都能够享受到哈佛、MIT、北大的资源,我觉得是很伟大的创造。”14级学生小伟(化名)这样认为。
  “三分钟微课堂的作用更多地是在于抛砖引玉。”张拓老师在谈及新媒体课堂对传统课堂的冲击时这样说,“网络时代的媒体内容,面是广的,但是深度不够。《思维理疗馆》是一种新的形式,但并不足以支撑起整个思政课的教育内容。与传统课堂相比,新媒体课堂更像是传统课堂的一种有效补充。是‘互联网+’中‘+’号的部分。”
  袁蕾老师表示,做这个微课堂不仅仅面向本校学生,同时也希望其他高校能够在网络上共享这个资源。在接下来的节目制作中,他们还将尝试更多的形式,进一步发挥新媒体课堂的作用。张拓老师说:“创新不走回头路,下次我们甚至可以尝试微电影,纪录片,甚至剧情片,让新媒体课堂走得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