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生活

闹伴娘事件:应做推动婚俗文明化的劲风

发布时间:2016-04-15

来源单位:党委宣传部(党委统战部、文明办、新闻中心)

  前不久,武汉晚报发表文章《男方签“禁止闹婚协议”,伴娘才愿出场》。文章大意是,武汉一位女士即将举行婚礼,但伴娘却因为看到网上“柳岩伴娘风波”的话题,担心自己在婚礼上也会遭到男方整蛊,所以要求“除非与男方签订《禁闹婚协议》,否则新娘只能另请伴娘”。
  此时,距离包贝尔婚礼已有一星期之久。而“柳岩伴娘风波”话题的热度却始终没有降下来,反有愈演愈烈的趋势。这段时间里,民众对于此事的态度也发生了极大的转变。
  一开始,视频被曝光。有部分网友评论表示同情柳岩,指责伴郎太过分,但这样的言论很快被大波反对意见镇压,大部分网友认为,闹伴娘只是婚礼气氛的调味剂,没必要上纲上线,何况当事者柳岩并未对此表达不满。
  随着视频越传越广,人们对于此事的讨论也愈来愈激烈。舆论方向也从“婚礼气氛调剂”一边倒向了“同情柳岩,呼吁保护女性权益”,要求根除“闹伴娘”等对女性不尊重的社会陋习的声音越来越多。
  由于舆论被引爆,柳岩在微博上发出道歉视频,可这无疑是在干柴上丢了一把烈火。网友们纷纷表示“失望”:该道歉的明明是伴郎们,为什么“受害者”反倒出来道歉了?
  几天后,伴郎团的成员们终于纷纷发微博微博道歉,柳岩事件至此告一段落。
  然而,事件过后,人们在对舆论力量咂舌不已的同时,也应该想一想,这起事件引起了全民公议,社会该如何反思。
  在中国的婚俗中,“闹婚礼”、“闹伴娘”、“闹洞房”等一系列“闹喜”习俗的存在时间相当久远。
  婚礼习俗始于秦汉时期,那时的婚礼淳朴、肃穆。孔子在《礼记•曾子问》中描述当时的嫁娶情景:“嫁女之家,三日不息烛,思相离也;娶归之家,三日不举乐,思嗣亲也。”这反映了先秦婚礼的淳朴习尚,那时还没有喧嚷纷闹、大操大办的场面。
  入汉以后,社会经济有了长足的发展,人们不再满足古板而沉闷的婚礼形式,不再固守“三日不举乐”的古训,开始大操大办,婚礼变得越发“世俗“,喜庆成了婚礼的重点。
  近人杨树达在《汉代婚丧礼俗考》一书中考证:“而为之宾客者,往往饮酒欢笑,言行无忌,如近世闹新房之所为者,汉时即已有之。”杨氏引汉末仲长统的《昌言》中的记载:“今嫁娶之会, 捶杖以督之戏谑醴以趣之情欲,宣淫佚于广众之中,显阴私于新族之间,污风诡俗,生淫长奸,莫此之甚,不可不断之也。”从中可知,闹房从其出现伊始,就被视为一种陋俗恶习。不过,人们多认为婚礼是人生的重大事件,自然是越热闹越好。因此,婚礼“三日无大小”、“闹喜闹喜,越闹越喜”等思维根深蒂固。
  现代社会,婚礼习俗中“糟粕”的一面不仅没有消失,反而向着更恶俗的方向发展,虽多以助兴热闹为由,可其间种种表现却越发出格,严重者甚至闹出人命。2013年就有媒体报道,山东某16岁高中少女在当伴娘时,被十几名男子扒衣猥亵,身心受到重创,甚至企图自杀……
  “闹伴娘”习俗始终没有消失,但在2016年包贝尔婚礼之前,这个话题并没有在社会上引起大规模热议。只是当明星与社会陋习相联系时,才引爆了网络舆论。终于,人们对事件中不当行为的热议,使得“闹伴娘”等婚俗陋习正式进入人们的视野,引发人们的思考。
  “柳岩事件”过后,有网友在话题下面评论:“不能单一地判断这起事件中,谁对谁错。但是只要我想想,如果伴娘是我的女儿,我的亲人,我就会对这种陋习深恶痛绝。”在文明进步的现代社会,“闹伴娘”事件不应只被看做舆论的喧哗,而该成为推动婚俗文明化的一股劲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