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生活

是什么使新闻更有生命力?

发布时间:2016-06-01

来源单位:党委宣传部(党委统战部、文明办、新闻中心)

  有两个女记者曾使中国人震动,一个是柴静,一个是闾丘露薇。隶属港媒的闾丘露薇十年前就因战地报道而扬名,十年后因敢于发声而饱受争议。出身央视的柴静,在2015年移居美国后,自费投资拍摄的纪录片《穹顶之下》引起无数讨论。两人的不同在对记者的认识,两人的交集在对新闻的理解。
采访是一场抵达?还是剥离?
  柴静面试央视时,时任新闻中心评论部副主任的陈虻问她:“如果做新闻,你会关心什么?”她答:“新闻中的人。”陈虻眯起眼睛打量着她,旋即说:“你来吧。”
  2013年,做了近二十年记者的闾丘露薇发表长文《说说电视记者这行吧》,直言她的想法:“(采访)是把事实弄明白,强调要有新闻点。只关心新闻中的人,而不是新闻事件背后的原因,最终受益者不是公众而是媒体人。”
  社会是由人组成的,社会问题也是涉及某个群体利益的。柴静认为新闻的源头是人,因此采访中想发掘的是人内心的东西。她想通过抵达人心的采访,挖掘事实的真相和当事人的内心活动,从而揭露社会的病灶和人性的多面。她想赋予新闻有血有肉的东西,而传播人的故事是延长新闻寿命的最好方式。
  哲学系毕业的闾丘露薇,常谈到要保持客观、中立的报道新闻。相比柴静的报道环境,她处在一个相对更自由的平台上。她始终致力于抽丝剥茧、去伪存真地寻求事实真相,因为她认为媒体是提供事实与信息的,而不是用来表达个人见解和思考的,真实和客观至关重要。一条新闻的生命如何才能燃烧到极致,只有通过挖掘大量的事实、探究背后的深层原因,才是完美的。
解决问题和人文关怀同样重要
  柴静被贴上的标签更多时候是“公知女神”,但是她解释过:“假如没有对人真正的关切,就不能成为记者;假如仅仅停留在对人的关切,而非对问题的求解,就不会成为一个好记者。”
  在2003年深入伊战进行现场报道以后,闾丘露薇为大众所知的就是她“战地玫瑰”的坚毅形象。但是她提出:“一个人如果充满了正义感,未必是一个好记者。一个好记者应具有人文关怀,因为一个人的价值观,决定看问题的角度和深度。”
  新闻是指新近发生的、有价值的事实。报道事实的目的一方面是满足公众对未知的知情与好奇,另一方面是推动某个问题得到切实的解决。就这一点而言,两人的思考不谋而合。记者是要有正义感的,普利策说:“倘若一个国家是一条航行在大海上的船,新闻记者就是船头的瞭望者,他要在一望无际的海面上观察一切,审视海上的不测风云和浅滩暗礁,及时发出警报。”新闻发表出来,就是警示问题的。只有当新闻具备推动改革、帮助改善现状的功能时,才最有意义。
  而提出要有人文关怀,不单单是对记者的要求,更是对每个公民、每个决策者的素质要求。北大教授钱理群提出,人文关怀是指人的精神问题,是对人与人、人与社会和人与自然的思索,对任意两者间如何建立起合理、健全关系的探讨。柴静所谓的“表演式”采访,是她对他人人文关怀的直接表达;对闾丘露薇而言,人文关怀则更多体现在报道后的个人见解和思考里。新闻本身只是发生在局部群体身上的事,是记者的人文关怀让它感染到更多人,继而产生深远影响。
新闻的生命源头在何处
  柴静在一次采访中谈到新闻报道面临的限制:“一个人不独立,才会把内心的重量和责任推给外界,这样就失衡了。所谓独立,就是把重量压下来,既不索求也不抱怨。陈虻那时老骂说,你们总是抱怨谁谁谁限制你们思想了,我请问你们有思想吗?”
  2014年,闾丘露薇在快要离开媒体行业时曾说过类似的话;“我慢慢懂得,做一个合格的记者,不单单需要敬业、勇敢和专业,还需要思考的能力、独立的精神和面对压力的勇气。”

  要求独立性、思想性不仅是记者的行业标准,也是产生一条好新闻的必要条件。不管是柴静还是闾丘露薇,她们都是有行动力和思考力的女记者。在追寻真相和真理的路上大胆而前卫,敢于突破,才能创造出好新闻,给一个行业留下值得反思的价值点。
  新闻本身只是一条消息,记者如何表现自己探求新闻真相的过程并不是最重要,但这段体现着专业精神的追寻、探索的过程却是新闻人的生命力所在。新闻可以推动一个行业的进步或淘汰,可以改变一些人的生活轨迹,但缺少传播途径或传播无效将会使它中途夭折。记者这一行,就应当肩负起有效、合理传播新闻的重任,如普利策所说,像灯塔上的瞭望者,感知社会存在的问题,并及时预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