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地球上,平均每分钟都有一个孩子死于艾滋病,有超过1500万的儿童因为艾滋病而失去父母。自1981年美国发现首例艾滋病之后,艾滋病病毒在全球范围内的传播速度惊人。关于艾滋病防治的问题,人们一直在关注,但从未能彻底解决。12月17号,我校深度访谈节目《时光机》有幸请到了上海地区艾滋病志愿、HIV携带者张先生做客我校,讲述自己患艾滋病的经历以及关于防范艾滋病的知识。

被故事选中,没资格懵懂
《时光机》在轻轻的音乐声中开始,张先生似乎有一些紧张,双手紧握话筒,一字一句地透露当得知自己感染艾滋病时的情况。开始他怎么也不肯相信,很难接受这个现实,还多次打电话给医院确认。仅三个月的时间整个人就憔悴不堪,并且断绝了一切社交,将自己封闭起来。因为艾滋关爱机构的志愿者们和身边亲人给予了很大的鼓励,他才能够从阴霾中走出来。“我的妻子得知我染病不但没有嫌弃我,反而一直鼓励我。我们说好,要一起努力,把家搞好,把父母照顾好,把儿子抚养好。”在谈到妻子时,他不禁落泪,妻子的鼓励给了张先生战胜病魔的勇气。于是,他开始慢慢地了解艾滋病,知道艾滋病没有想象中那么可怕,只要坚持吃药就不会有发病症状,可以像正常人一样的生活。三年中,张先生一直坚持治疗,逐渐的从绝望走向希望,因此他更珍惜现在的生活,更懂得去感恩。说到这里,张先生感慨道:“天无绝人之路啊!”
虽然张先生能够坦然面对病情开始新生活,但是仍然要面对社会带来的压力。他直言,现在社会上对艾滋病人的歧视依然存在,很少人真正接纳他们。多数人对他们感到恐慌,甚至侮辱。这些行为都会让艾滋病人感到更加无助与脆弱。张先生希望人们用一颗平常心去对待艾滋病人,“其实与艾滋病人正常讲话聊天、工作吃饭是不会被传染的,有时候一个拥抱一个微笑都会给他们带来巨大能量。”他呼吁人们能够减少对他们的歧视,多了解艾滋病的相关知识与艾滋病的防范措施。当遇到艾滋病人时,能公平对待他们,在他们需要时尽可能伸出援手去帮助他们。没有歧视,才是对艾滋病人最大的帮助。
目前,张先生亲力亲为地去帮助与他有相同病历的艾滋患者。他加入艾滋志愿者队伍,并成为上海地区负责人之一,曾组织过大量有关艾滋病的宣传活动。他经常帮助刚染病的病友,开导他们,告诉他们艾滋病只是一种慢性病,让他们尽快走出阴影。他们也会常常组织聚餐、旅游、去KTV唱歌。谈到唱歌,张先生面露微笑,滔滔不绝。他得意地说道:“我以前在歌厅当过歌手,平时下班没事就会唱唱歌,也在网上唱给病友听。他们都喜欢听我唱歌,嘿嘿……”对于选择参加艾滋志愿者的原因,其一是他想以自己亲身经历去帮助更多的人,除此之外,他还想最大限度去做关于艾滋病的宣传,让人们多了解艾滋病,不要“谈艾色变”。随行的另一位艾滋志愿者向记者透露,在他们志愿机构里,每年检测出的艾滋感染者仍呈上升趋势,去年检测出的人数达130多人,今年也有150多人。

恐惧来源于无知
在这个消息被广泛传播的年代,人们对艾滋病的认识也越来越多,许多同学表示艾滋病其实并不恐怖,也不会歧视艾滋病患者。当然,这是在他们了解艾滋病的情况下。但是,“歧视”这个话题从来没有远离艾滋病患者。对于歧视,来自13公关专业的刘璐同学认为“歧视者不应该被怪罪,毕竟是因为不了解。出于人的本能,人都会有利己行为,对于与死亡挂钩的事情人们总想逃离。但是不能放任这种歧视的存在,不能一味谴责歧视者,而是应该想方设法让人们有更多的途径了解这个疾病,让人们放心。”是的,要先稳定民心,心踏实了,大众才不会再害怕再歧视。同时,艾滋病患者也能免于遭受异样的眼光,得到别人的支持,填补内心的一点空缺。其实,艾滋病患者也很希望能够有那么一天,他们能够开诚布公地坦白他们的身份,就像告诉别人自己得了感冒一样正常,不再躲躲藏藏,可以真实而自然地生活。
对于不了解艾滋病的人来说自然会对艾滋病患者敬而远之,不敢与他们有任何接触,也有同学表示“即使了解了艾滋病的传播途径了以后,在接触病患时心里还是会有忌惮。比如与他们接触过以后会洗手,但是不会在病患面前,会给他们最起码的尊重。”末了这位同学还强调说:“当然这是要在了解这个病的前提下。”“毕竟现在文化水平低的人还有许多,很多人对于艾滋病的了解都处于一种浑浊的状态。而只有人们对这个病充分了解后才能正视。”刘璐同学如是说。
其实,不论对于什么病,只有人们对其了解透彻以后,才能以平淡的心态看待这个病,艾滋病当然也不例外。今晚的嘉宾张先生也告诉大家,他们这个群体,最害怕的就是病情被公布到网上,这比得艾滋病还要可怕。可见,将病情公之于众会给艾滋病患者带来多大的伤害,这种身心双重压力本就不应是病人该承受的。可是由于许多人对于艾滋病的不了解,社会上很大一部分人已经不禁走入了歧视艾滋病者的圈子。

访谈结束后,来自13会展专业的黄立浪同学告诉记者:“现在我觉得艾滋病没有那么可怕了,从前我以为艾滋病患者这个群体很脆弱,但他们却比想象中坚强。”此外,他还表示:平等地看待这个群体就是对他们最好的帮助。这便是了解艾滋病后正常看待这个病的很好的佐证。恐惧来源于无知,而医学却不能医治恐惧,所以人们还是该积极了解关于艾滋病的知识,这不仅是对患者的关心,也是关爱自己的身体,更能够还艾滋病患者一片平等的天空。
谁都不知道明天还会不会有,所以我们都该腾出一点爱,给绝望中的人。
多一些关爱,少一些偏见
在节目的最后,温馨的灯光重新亮起,舒缓的音乐还未散去,当观众还沉浸在张先生的故事中时,蔡立宇站起身来张开双臂主动走向张先生,张先生也迎了上去,嘉宾与主持人紧紧地拥抱在一起。而这一个爱的拥抱,是蔡立宇在观众由衷的掌声中送给张先生的一个礼物。作为《时光机》的创始人、节目主持人,没有人比蔡立宇更了解这期节目的台前幕后。
或许是因为长时间开会讲话的缘故,嗓子承受不了,蔡立宇说话的声音很小,但每一个字都清晰沉稳,每一句话都条理清晰。谈到做这期节目的初衷,原来大家想的主题并非是有关艾滋病的,是想找一些大咖名人助阵,谈谈自己的成长之路。但一个偶然的机会在微博上看到一位艾滋病患者的话:“从小到大,一直都是一帆风顺,是个乖孩子,考了个好学校, 找了个好工作,成了家立了业,最终还是得了个A(艾滋)”。蔡立宇说他的心突然被触动了,于是果断决定做这个专题。
其实一开始就有人质疑这个主题会不会过于敏感,嘉宾又是一位平常的艾滋病患者,关注度会不会不是很高?而当晚观众人数也确实像没有前几期那样出现许多人站着听节目的盛况。但蔡立宇不以为然,他认为《时光机》的团队要带给大家的是一种爱,一种具有普世价值的关爱,《时光机》不想只做一个造势的节目去博取关注度,而是为了让观众有所感受。
在团队的努力下,《时光机》终于在上海找到了最终的嘉宾。其实一开始通过微博私信、艾滋病志愿者QQ群大海捞针似的寻找了近百位患者,无数次的沟通,但都因为患者个人原因作罢。最后还是团队在上海拍外景时,参加一个关于艾滋病的话剧偶然遇到了这次的嘉宾张先生。又是一番协调和沟通,最终让张先生勇敢的走到观众面前,分享自己的故事。
当谈到有观众认为张先生要求媒体不要照他的正脸是仍然不能面对自己现状的表现时,蔡立宇连连摇头。他说:“张先生可以让他的肖像公布在公众面前,但是他也要保护自己的家人,不因为他的身份受到别人的歧视,影响到他们的生活,这恰恰正是作为一个父亲、丈夫和儿子的一个伟大的请求,非常好理解,我们也应当去尊重。这绝不是一个不能正视自己的一个想法。”

看似完美的现场同样有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其实当时现场状况百出,甚至事先准备好的视频也一度播放不出来,使节目出现了一些停顿。这也让一向严谨的蔡立宇有些不舒服。但是他说自己还是最看中观众和嘉宾的感受。嘉宾深情地讲述,观众温暖的发言鼓励,全场无数次的掌声都让身为现场主持人的自己深深地触动。或许自己能做的真的很少很少,甚至只有一个小小的拥抱,一首自弹自唱的歌曲,但能让嘉宾感受到《时光机》的用心就足够了。可能张先生一直在痛苦中度过,但能通过一期节目,一个拥抱,让他感受到浙传学生的关爱,感受到这个社会还是有许多人关心他们,温暖他们,而不是要把他放到聚光灯下,去扒他的隐私,就已经给他很大的帮助了。因为我们能给他的就是温暖和关爱。
记者手记:张先生站在我们中间讲述着自己的故事,他不紧不慢娓娓道来,与其说他是一个艾滋病感染者,不如说他是一个乐观的歌手,慈祥的父亲。他只是不小心摸到了魔鬼的手,他需要我们的关怀和帮助。对艾滋病感染者来说,被理解,被接受才是对他们最大的帮助。伸出你的双手,给他们一个拥抱吧,告诉他们,温暖一直有,我就在你身边。

文章作者:覃兴宇 张峰 陈炜 莫思琪 编辑者:唐佳丽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