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生活

有电影的生命,一日长于百年

发布时间:2014-04-28

来源单位:党委宣传部(党委统战部、文明办、新闻中心)

  “电影是一种独立表意语系,它是最好的老师。好电影都是在熏你的眼。”4月23日晚18点20,一个有特殊吸引力的磁性的声音在B110响起,电影人苏牧带领着来自下沙、桐乡、滨江的师生们一同进入了“维罗妮卡”的世界,进入了大师的电影世界。苏牧老师身为《第十放映室》的总策划,身为《荣誉》的作者,身为北京电影学院、北京大学、中国传媒大学、中央戏剧学院等高校的教授,本身在相关专业领域就拥有大批忠实“粉丝”,以至于在他刚进入教室时,原本躁动的人群马上安静下来,观众们自发鼓起掌来,而在观众群中,不仅有慕名远道而来的同学们,更有我校相关专业的众多老师们。

   电影:一种独立表意语系


   《维罗尼卡的双重生命》中悠扬的女高音拉开了讲座的序幕。幕布上,美丽的女主角在雨中歌唱;幕布下,同学们沉浸在电影的氛围中。一小片段结束后,苏牧就以调侃豆瓣评分不足以展现该片分量来正式开始了讲座。

   “我们经常鉴赏什么是好电影,出来的结果是雅俗共赏的电影是好电影。这完全是非常错误的观点!电影怎么能是一种呢?电影是一种形态的构造。”苏牧老师用一个正三角图形表示了他所理解的电影。面积最大的三角底部代表商业片,机器一响,黄金万两,这类电影是当下的主流电影,属于俗赏。它需要赚钱,是电影存活的前提。中部代表艺术片,它才是电影中雅俗共赏的那一种。而最小的三角顶端代表探索片,它探索的不仅是电影语言表现的可能性,还探索人的本性和人性的深度,属于雅赏。苏牧老师介绍了影响电影学院学生的三部电影,《美国往事》是成熟电影的基准,《维罗妮卡的双重生命》讲述的是一种形而上的联系,《罗拉快跑》代表的已经不是单纯的电影的意义,而是一个新时代的开始,由游戏说起,表达人生而不息的哲学意义。

   人:都有一个动心时刻


  讲座中,苏牧老师讲述了一个他和好友姜文一同经历的时刻——傍晚来临,夕阳带着蓬勃了一天不愿卸下的精力,穿过北京故宫层层树影,他说,“看,太阳”,姜文说,“在你的脸上。”那时他感受到的,是种仿佛时空穿越一般的力量,比树木存在得更长的是故宫,而比故宫更长的是太阳,是永恒,是雄浑。好导演做的,不是停留在叙事层面的电影,他们在意的是人在天地间的存在状态,在意的是将人物笼罩在与外界的感受中。他还举例,王朔说,现在的电影细节,都只是隔靴搔痒,但好的细节是刮着骨头嘎嘎响。什么是刮着骨头?就是一种生命体验。电影有三个层面,最底层的是叙事,中间的表达人物,即人物和生活发生的关系,而最顶级的电影,谈的一定是哲学性的生命体验、生活状态。便如苏牧老师所说,有电影的生命,一日长于百年。好电影的生命是长久的,动心的瞬间也是永恒的。

   苏牧:个人魅力极强的师者


  我本是慕着《第十放映室》总策划的名去的,却意外收获了一场进入大学以来听过的最好的讲座。苏牧老师的声音有一种特殊的吸引力,带着点儿京味,有磁性,但没有匠气,偶尔他会咳嗽,会沙哑,但也丝毫不阻挡他的个人魅力通过声音如“电影熏你的眼”一般扑面而来。而在传媒学院,像本场讲座这样的解读类课程并不少见,苏牧老师却以其生动的语言风格和对生命的关注区别于其他老师的课程。但最让我沉醉的,是这场讲座最接近我想象中大学课堂应有的样子。从老师进门起,整个教室都安静下来,你马上就能感受到它和你以往听的讲座的不同——来到这里的,大多是真心求教、真心敬佩苏牧老师的人,所以听众中,不仅包括学生,还有本校老师。当大家真心仰慕的人出现的时候,大家才会屏息静气,侧耳倾听。而讲座过程中,老师即使抛出一些专业的,或是需要一定知识积累或观影量的问题,底下总有人能答出,师生双方处在一个真正意义上能进行深层交流的状态。师者不敷衍,听者对师者及所说内容都发自于心地怀有敬意,是以有真正的安静和专注,不觉时间流逝。当然,讲座中不乏有趣的笑点,比如,亲临现场的人一定不会忘记“灰和太阳雨”、“把灯开开”这样的梗,苏牧老师也无奈地打趣道:我回去要以这个发条微博,假如回应没有超过一百,我就再也不来浙传,再也不来杭州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