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生活

无意间的走红

发布时间:2014-09-30

来源单位:党委宣传部(党委统战部、文明办、新闻中心)

如今,在百度上搜索“都教授”,有多达三千六百万信息条。搜索“浙传都教授”,则会显示56万八千个信息条。后者源于一组浙江传媒学院14级新生军训的“明星照”。他们因为外貌酷似名人都教授、柯震东,杜海涛而迅速走红网络。

仔细查阅这些新闻,内容大同小异,多是“新生撞脸都教授”、“学姐直呼偶吧”。就是这小小的撞脸事件,让军训中的新生迅速成为网络“名人”。继而引发更多高校寻找军训“明星脸“。让“军训”有幸成为网络热门话题的搜索字眼,只不过,更多的是成为其他词汇的修饰语。

在这期间,在相关的社交媒体上甚至出现希望了解当事人,帮助其签约经纪公司的微博。经过一段时间后,网上曝出更多当事人的照片,关注度不减。

公关2班的武扬凡觉得明星影响力还是很强大。“借助当红话题人物确实能够在网络互动平台传播。在我的朋友圈、微博还是很快炸了圈。”有人说这无可厚非,明星效应,也有人说这是娱乐至死,毫无营养。播本一班的吴美霖认为这是校园气氛浮躁的表现。“这样不仅给同学本身带来困扰,也不能传递什么正能量的东西。”“帅哥美女只能成为茶余饭后打发时间的聊天内容。”虽然她并不否认事件本身会有积极影响。“好的一点就是他们能娱乐大众。”

并非所有人都这么想,大多数人第一反应是觉得好玩。“这有什么可抨击的,爱美之心人皆有之,拍两张军训的帅照又如何?”“你们这样是不是夸大了事件的影响?”一些人觉得可能会有一些问题。汉文2班的赵魏巍觉得“对明星的热情不应该强加到学生身上。”广播电视学的姚兰有些担心当事人的处境“不知道浙传都教授对这个是怎么想的,对他们接下来的生活好还是不好。”

因为一些原因,记者并没有能够采访到当事人,但是在社交媒体上,我们看到了当事人发表的一篇声明“很感谢大家的关注,对此我也感到十分荣幸。但无论我像都教授也好,高博也好,那都不是我,我只想把自己做好就够了。还是喜欢安静的生活,和同学朋友老师们愉快的相处,正常参加学校组织的活动。大学是个美好的地方,我不想平淡的流逝,也不想疯狂的度过。再次谢谢大家的关注与关心,也请不要因为一些无聊的事过多的打扰我的正常生活。我不是男神,也不帅,只是个很普通很普通的大男孩。谢谢大学给我上的第一课,爱浙传。”或许并不是所有人都渴望成名,一张小小的照片只是爱美的人无心的拍摄。

198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总参等部门联合下发了《关于高等学校、高级中学进行军事训练试点问题的通知》是军训试点开始的标志。《中华人民共和国兵役法》第一章第三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不分民族、种族、职业、家庭出身、宗教信仰和教育程度,都有义务依照本法的规定服兵役。”第八章第四十五条:“普通高等学校的学生在就学期间,必须接受基本军事训练。”从此现代军训在中国大陆实行了29个年头。军训始终作为提高学生的政治觉悟,激发爱国热情,发扬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培养艰苦奋斗,刻苦耐劳的坚强毅力和集体主义精神,增强国防观念和组织纪律性的手段存在。2005年中国青年报的一项调查显示有97%的受访者在上学期间参加过军训,69%的人认为“军训很有价值”,大多数人(51.5%)感受到的是“自己的意志品质得到了锻炼”。

如今从“浙传都教授事件”延伸到整个网络,军训这一话题已经被网友演绎成为另一种方式,成为了新生的视觉盛宴,甚至教官也不会幸免。吴美霖认为这种军训新闻并不能引起她的兴趣。“更能让我们接受的方式应该是这个人真的在某方面很出色,在报道他的时候可以发掘他们与大众有关的或是喜欢的热点,促成某种正能量的传递。”军训的关注点从其初衷本身,从对学生自身的锻炼转变为更多的表面化现象——“娱乐军训,消费军训”的出现。对此,一些教师认为其实并不必过于把这一事件放大来看,毕竟现实的环境,大众的关注点更多的是能够以快速阅读、图片新闻的冲击短时间在网络上获取内容。小小的“明星照”并不能承载什么,与其企图从小事件折射大问题不如在大环境下看小事件,或许更能明白。同时,也有老师认为当事人在事后的态度也彰显了大学生应有的风范。

或许无意间的走红,只不过帅气的面庞引起了爱美之人的关注,无关军训。对于每一位新生,自己的大学生活才刚开始,精彩,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