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初,桐乡市就已进入了寒冷的冬季,一股寒潮自北南下更是让天凉了不少。12月2日下午,浙江传媒学院设计艺术学院“微尘部落”志愿服务队曾举行过一场特殊的“鹅暖石”义卖活动,小小的鹅卵石上被绘制了各式各样的图案,瞬间变成了好看的摆饰,格外引人注目。义卖结束后,“微尘部落”总共筹集到205块钱,他们买了11个暖手宝和20双袜子,直接送到了嘉兴市康慈医院老年病区的老人手里,期望能让他们过个暖冬。不少老人见到志愿者都笑开了花,招呼道:“你们又来啦!”
这是志愿者们本学期最后一次组织集体前往康慈医院照顾老人。生活在康慈医院的老人与敬老院的老人情况不大一样,随着年纪的增大,部分人患上了老年痴呆症,生活几乎不能自理。今年10月初,设计艺术学院14级环境设计班的学生们就开始计划着去康慈医院做义工。

初闻康慈医院多忐忑
作为刚刚进入大学的新生,本应好好享受大学时光放松身心的他们却选择了去精神病医院做爱心义工。这个特别的想法起源于教授大家《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杨英文老师。
生存于浩渺的世界之中,生命渺小的如同一粒微尘。只有珍惜与热爱,努力发掘其中价值,不断增加自身重量,提高思想道德修养,才能让生命变得珍贵且不平庸。在新生们进校的第一节思想道德与法律基础课上,杨老师就将道德理论转化为现实的鼓励,向大家讲述了以往学生们去养老院服务、小学支教等活动的情况,并将此作为一项平时作业纳入期末考核之中,希望同学们可以多多参与志愿服务,通过真切的实践提升自身的道德修养,丰富自己的人生积累。
听了杨老师的介绍后,14环境设计1班的班长张凯萌生了全班一起做长期义工的想法,并得到了班上不少同学的支持。在思考去哪里进行志愿服务的过程中,康慈医院被列入了候选名单。与此同时,14环境设计2班的班委们也在策划着开展班级志愿服务活动。
康慈医院是嘉兴市著名的精神专科医院,距离桐乡校区仅有三分钟的路程,浙江传媒学院的同学们都对康慈医院早有耳闻,在大多数同学眼中,里面住着的都是精神不正常的病人。“去之前肯定有过一些顾虑,毕竟不同于一般的养老院,组织这个活动也有过一些异议,毕竟大家最开始心里都挺没底的。”作为活动的策划者之一,14环境设计2班的班长王瑞琪坦白了当初的担心。
经过与设计艺术学院青年志愿者协会的沟通了解,环设班与康慈医院方面取得联系,了解了院方情况。经过开会策划、前期培训、签署安全责任书后,两个班都最终决定以去康慈医院开展志愿服务活动的形式,开启自己的大学生活。
从10月21日起,14环境设计专业共60名学生自发组成志愿者小组,在每周二和周六前往康慈医院照顾患有老年痴呆的老人,为他们送去温暖。志愿者们主要负责4个老年病区,5人一小组,分散在4个病区照顾老人的生活。这样的活动从10月份开始一直持续了近2个月。

“困难”与“快乐”同在
陪老人散步、晒太阳、说话解闷,甚至按摩、喂饭,都是志愿者们的主要服务内容,此外,志愿者们还会结合自己的特长,为老人们唱歌、跳舞、或是画肖像。“最开始建立起彼此信任的关系很重要,让老人们接纳了我们,今后的相处就会融洽很多。”参与过两次爱心服务的环设2班团支书曹文娅分享了自己的体会。
“一开始,大家都说康慈是精神病院,就有点怕。”在去康慈医院做志愿服务之前,曹文娅心里并不踏实,听了康慈医院方面的介绍,才稍微放心了点,但最初见到病区的老人时依然忐忑不已。第一次参观病房,曹文娅非常注意自己的态度,担心会不小心激怒了老人。“后来在护士的帮助下,照顾的过程也比较轻松,觉得很开心。”
在消除了心底的忐忑之情后,曹文娅感受更多的是快乐和满足,忍不住又去了第二次。“为老人们按摩喂饭,一开始很多同学会觉的难为情有些放不开,可能很多人在自己家都没有这么做过,但后来越来越熟练也越来越自然。老人们都很可爱,他们单纯而敏感,就像小孩子一样。”
大多时候,志愿者们都会在病房里陪老人聊天,或是扶着老人去走廊上走动,老人们会向他们讲述自己过去的故事。“外面天气好的时候,我们还会带老人去外面晒晒太阳。”其中让曹文娅印象深刻的是,一位老奶奶每次出门散步前一定要整理一下,在外面时也坚持要梳好头发才肯拍照。“亲切熟悉的就像自己的爷爷奶奶一般,需要被照顾,需要陪伴。我们愿意倾听老人的心里话,而医院里的陪护往往做不到这一点。”
与曹文娅照顾中的轻松之情不同,在王瑞琪的印象中,班上有同学曾在喂饭过程中有过不顺。每天下午4点30分,是老人们的吃饭时间。由于患上了老年痴呆症,老人们在吃饭过程中会有些行动迟缓,一口饭来不及咽下去,甚至会有口水流下来,“我们每个人喂饭的时候,护士都为我们准备了手套,但是口水流下来的时候,可能有的同学心里还是挺不舒服的吧,不过大家都坚持下来了,没有抱怨什么。”
在最重要的交流环节中,也曾有一个问题困扰着大家:志愿者们听不懂方言,有些老人又不会讲普通话,交流很困难,这一度让活动陷入困境。为此,两个班的班长特意为每个小组安排了当地人,尽量让大家能够与老人进行沟通。
“听不懂就观察表情,或者就是单纯倾听他们的讲述,对于老人而言,这也算是一种宣泄方式。有次我试着唱了一段豫剧《花木兰》,结果气氛一下就活了起来,老人们很爱听很享受。他们开心了也会主动唱歌,都是很老的歌或者红歌,最后就演变成大家一起唱,越唱越开心,那天下午我们是一路唱着歌回去的。”回忆起这些,曹文娅感触颇深。

陪伴,是最好的帮助
14环设班的同学们开展的志愿服务活动让老人们开心不已。康慈医院负责与志愿者们对接的孙恩梦医生介绍道,志愿者们来过两三次后,有些能记得人的老人都把他们当做自己的孩子一样看待,见人就笑眯眯地说:“我孙女来看我啦!”每到星期一,老人们也会相互提醒:“明天星期二啦,他们可能要来看我们了!”14环设1班班长张凯也提到,有次志愿者们离开时,一位老奶奶忍不住流下了眼泪。
“老人最缺的就是关怀,”孙恩梦医生说,“老人们看到年轻人就很开心,他们其实也不是希望你们来了做什么,能看到你们就很欣慰,觉得‘你们来,就是好’。”长期生活在病房里的老人们难免会感到孤单,志愿者们来陪老人说说话,即使老人们听不懂,却觉得热闹,心情也会转好。“对这样的活动,我们都很欢迎,不仅老人们开心,我们的护士长也特别开心。”
孙恩梦对志愿者的积极性十分赞赏,他相信这样的志愿活动能够让志愿者们有所感、有所想,不仅能发挥所长,也能学到一技之长。因此,他希望设计艺术学院开展的志愿服务活动能够形成机制,一直继续下去,“我现在也有点担心,如果以后不来了,老人们会不会很失落。”
近两个月的志愿服务活动结束后,两个班的同学们分享了自己的心得体会。14环设1班班长张凯感受颇深,“不是带着目的性去做,而是单纯的陪伴。陪老人的时候感觉心里很舒服,发自内心的开心。不觉得累,感觉很值,很满足。因为真的做出成就有收获了。”不仅是他,班上其他同学在照顾老人的过程中也收获颇多。
2班班长王瑞琪感慨道,以前对康慈医院会有些偏见,但真正去了,才发现很多事情并非想象中的模样,“既然和这些老人相处都能发现他们身上那么多可爱的一面,那么对待自己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就更应该有耐心,老人的心情都是相似的吧,自己以后也会有老去的一天。”王瑞琪还说道,在接下来的大学生活中,也会继续组织此类社会服务活动,让班上同学多多参与到志愿服务活动中去。
从最开始时的忧虑甚至是排斥,到现在的接纳与享受,在近2个月与老人们的相处中,环境设计专业的60多位同学们走过了一段美好的心路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