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8日晚,一则“新加坡前总理李光耀病逝”的消息震惊网络,众多媒体及自媒体在网络上掀起了一波波转发热潮。后来,经证实,这则消息为假消息,一时间舆论哗然,病重的李光耀没有被医院证实病逝却被媒体和自媒体宣判了“死刑”。事件余温尚未散去,“媒体的公信力”、“自媒体的素养”又成为了公众热议的话题。这些话题对于传媒学子来说,也具有极大的指导意义。
重塑媒体的公信力
公信力对于媒体而言极其重要,它是媒体内在价值的体现。但是在市场经济之下,媒体之间的竞争愈发的激烈,媒体的公信力在这种竞争中逐渐下降,重塑媒体公信力也成为了国家相关机构和各大媒体关注的焦点。
2013年12月16日人民网发表了关于“重塑媒体公信力”的文章,文章里对于这一问题进行了详细的解读。当今时代媒体缺失公信力的原因首先在于媒体对新闻时效性的盲目追求。为了获取一手资源,为了能够独家报道,一些媒体在追求新闻时效性的时候忽视了真实性。例如,2013年12月2日上午,在北京朝阳区香河园路与左家庄东街路口,一名东北口音女子在经过一个骑车的外国小伙旁边的时候突然摔倒,之后就倒地不起,并称是被这个外国小伙子给撞了,要他负责。之后,便有报道称“外国小伙北京街头扶摔倒中年女子遭讹诈”。这篇报道曾引发了网络上的热议狂潮,绝大数的网友都向这位中年妇女挥起了道德的大棒,但是随着事件的进一步的发酵,事情真相逐渐浮出水面,大家开始理性看待这件事故。
其次,媒体之间的恶性竞争也是影响公信力的一个原因。时下一些媒体为了增加发行量,增加广告收入,对于新闻的真实性不予探究,忽视了新闻基本的特征。2014年10月23日有媒体发布一则新闻:《95后女子“用身体换全国游”,每到一地征临时男友》,这篇报道也在网络上掀起了舆论的风潮,但是后来有其他媒体指出这是某社交软件为了炒作而杜撰出来的。可见,部分媒体的失实报道助长了这股虚假之风。
另外,一些媒体从业者的职业素养的匮乏也是媒体公信力下降的一个重要原因。由于缺乏强有力的业内规则的束缚,一些媒体人为了个人利益,为了轰动效应,不择手段,哗众取宠,违反职业道德,不仅损害了媒体的形象,也影响了媒体的公信力。
以此为戒,成长自我。反观作为传媒学子的我们,在报道学校里发生的一些事情时,不能道听途说,必须深入探寻,尽量将事件的真相与本质展现在读者面前。而对于校外的新闻,则要通过多方面了解真相,不能一味相信“权威”。我们应成为事实的信使,而不能沦为传播谣言的桥梁。
多元时代,个体的力量
在这个多元的时代,个体的力量不容忽视,塑造媒体公信力,媒体从业者个人的作用也不小,尤其随着近几年网络媒体的发展,自媒体的力量开始发展壮大,在舆论与思想的潮流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例如,前些年的“微博打拐”中,众多自媒体加入,积极参与解救被拐儿童,并且自发形成打拐组织,为解救被拐儿童贡献了非常重要的力量。
然而,个体的力量虽大,假如缺乏有效的管束,这股力量也存在一些隐患。由于自媒体发展迅速,甚至到了“人人都是自媒体”的地步,如今也还未形成有效的制度去约束欠思考的行为,因此我们常常能见到某些个体在舆论场上玩弄大众、毫无节制地施展语言暴力,也在一些假新闻里扮演着推波助澜的角色的现象。这种现象在微博里尤为显著,某些影响力大的网络“大V”假如缺乏专业素养,非常容易或有心、或无意地造成以讹传讹乱象。网络发展带来言论自由,但这成了个体造谣的平台,健康的个体力量正被这股不正之风污染侵害。
作为“先锋人”,我们每一个人都肩负着服务传媒、发展先锋的重任,我们应当把握好新闻的脉动,用事实的灵魂武装自己,用探寻的精神对待新闻,恪守新闻人的职业素养。
新闻界前辈郭超人曾这样形容记者:笔下有财产万千,笔下有毁誉忠奸,笔下有是非曲直,笔下有人命关天。作为握着这支攸关生死之笔的媒体人,应该用职业道德去维护媒体的公信力,而作为握着服务传媒之笔的“先锋人”,也应该用事实的笔记书写新闻的价值。
文章作者:先锋通讯社专题部记者 江明明 编辑者:黄田心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