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生活

3?15 -- 消费者维权日?全民吐槽战!

发布时间:2015-03-24

来源单位:党委宣传部(党委统战部、文明办、新闻中心)

   “为什么我穿特步没有飞一般的感觉?”
   “为什么我吃德芙巧克力没有黑丝带飘来飘去?’
   “为什么我喝了王老吉没有人涌向广场?”
   “为什么我用了霸王没有duang的一下像加了特技的效果?”
   这些带着戏谑色彩的吐槽,虽谈不上严重的侵权行为,不过是商家博观众眼球的伎俩,但夸张背后,足可见如今的广告欺诈俨然已成家常便饭。消费经济时代,商家为利益而欺,全民为权益而争。3•15,是关于维权的战场,亦是众多消费者吐槽的“良辰吉日”。
网购时代侵权成“家常”
   纵观当今电子商务市场,2014年“双十一”,阿里巴巴全天交易额达571亿元,庞大惊人的数据背后,却存在一些卖家欺诈消费者的行为。一些商家用“绝对正品”、“质量保证”、“当天发货”、“海外代购”等噱头误导消费者选购,他们打着促销半价活动的幌子,为得到利益的最大化而将消费者的权益置之不理。当快递真正到达消费者手中时,回馈的便是诸如“差评”、“图文不符”的无奈与愤怒。这时候的消费者们总有些纠结,退货呢,要和商家商量,甚至搭上邮费,麻烦又不值得;自认倒霉呢,又心有不甘。

   而实际上,记者在对网购消费者的采访中了解到:大多数人首先更偏向于“自认倒霉”的消费心理。比如来自新媒体学院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大一学生王冰鑫提到:“我认为退货还是太费事儿了,而且有的商家也很不容易,我表示理解。但如果他们做得太过分,态度上又十分强硬的话,就坚决不能容忍,这种时候我一般都会通过投诉来维护自己的权益。”面对网络这一虚拟的销售平台,消费者更应当提高警惕,谨防权益受侵,在鼠标键入“立即成交”之际,多一份思考,少一点盲目;商家和政府,也应当为中国网络市场营造一个诚信良好的发展环境。
黑心无良企业遭吐槽
   在最近曝光的企业黑榜中,食品行业占了半数之多。“添加剂滥用”、“生产日期不明”、“生产环境恶劣”、“废油回收再上餐桌”……种种食品安全问题令人咋舌,甚至许多全国知名的连锁餐厅也卷入其中,消费者维权成了一场没有硝烟的持久战,交易之中诚信经营也很难再令人信服。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大多数同学对食品质量存在诸多质疑,新闻曝光出来的安全问题也开始令人们思考:我们每天摄入的食物,究竟有多少是真正让人放心的。又有多少是非公平交易,是商家在利用消费者的信任换取自身利益?消费者通过正当途径的投诉维权时常石沉大海,相关部门迟迟没有做出回应,有的被搁置,有的被歪曲,人们维权似乎成了瞎折腾。
   2015年3月15号,微博、微信等平台上,吐槽声一片,有太多的消费者权益被侵犯,太多的不公正不平等交易穿插在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消费拉动了经济增长,也理应给消费者一个安全平等的市场环境,而不是黑心商家肆意妄为,相关部门又置之不理这样的现状。维权不是三两天的事情,若要调控当下的市场环境,相关部门的整治工作是重中之重。
国人消费心理引热议
   2015年春节,中国游客在日本消费达60亿人民币。其中,国人疯抢的温水洗净马桶盖竟产自杭州下沙经济技术开发区。兜了一大圈,买到的居然还是自家门前生产的东西,中国人越洋过海购物却成了“搬运工”。有网友甚至调侃说:“这是一只马桶盖的日本自由行。”相同品牌的产品,国内款功能更多,性价比也更高,中国的消费者却倾向花更多的人力财力到国外购买。
   春节期间正逢日本市场消费的淡季,而中国人在日本创造出了60亿的消费额,甚至连马桶盖都抢购一空,,这不禁令我们深思。采访中很多同学提到,中国山寨假货多不胜数,有的也很难辨别真伪,质量上不能给人信心。与此相反,外国商品性价比高,给人印象也较好,中国消费者不远万里到国外疯狂抢购的行为也是可以理解的,毕竟国内市场的消费权益侵犯着实堪忧。知名财经作家吴晓波在《去日本买只马桶盖》的文章中描述到:有日本免税店的营业员用难以掩饰的喜悦神情和拗口的中文说,“只要有中国游客团来,每天都会卖断货。”“中国制造”的明天,并不在他处,而仅仅在于——能否做出打动人心的产品,能否让消费者的权益得到维护,以及商家的诚信能否给我们消费的踏实感。

   在一个人口约占世界总人口数五分之一的国家,广大的消费者人群绝对是一个不容小觑的存在。从中国人在海内外庞大的消费数据背后,我们感受到的更多的是一种悲哀,是对商家侵权行为的愤懑和无奈。
   3•15,不仅仅是一场“全民吐槽战”,更应该是一种维权的执行力,不仅仅是国际消费者权益日,更应该是一个领头人,带头迎来一个消费者权益真正受维护的“黄金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