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们学校啥时候放假呀,我们今儿考完试明天就可以走了,回去约烧烤啊!”
“我们六月底就考完了,不过可能得7月9号才能走呢。”
“啥啥啥?你们不放假呆在学校干啥呀?”
“我们有小学期啊,得留在这儿实践。”
“小学期是啥呀,大学不都是期末考试完了就可以回家了吗?”
“具体呀一句两句也跟你说不清楚,其实我也不太懂……你们学校放假早那你就先回家歇着呗,等我回去咱烧烤约起来!”
…………
这个电话,是国际文化传播学院14英汉双播专业侯旭阳的高中同学打给她的。为啥考完试不放假?小学期是个啥?我们留这儿要干啥?其实,与侯旭阳有相同疑问的同学不在少数。
小学期看似是一个新鲜事儿,诞生刚刚一年,其实,它由来已久,只不过它的前身,是“实践周”。记者采访教务处蔡老师了解到,学校先前在秋季学期会设有为期两周的实践周,让大家到社会上进行实践学习。在实践的过程中,各个学院的实践内容,甚至同一学院中同学们的去向都会不一样,经常会有管理混乱的情况出现。而且,同学们在外出实践过程中,很有可能会影响到其他课程的学习。
校方在13级人才培养方案调整过程中,借鉴了其他高校的做法,取消了实践周,设立了小学期,使得原来单纯的两个学期变成了“两大一小”的学期,同时把考试周的时间由原来的两周缩短为一周半,学期周的时间由原来的17周缩短为16周。这样看来,同学们的暑假时间其实并没有缩短,只是时间的分配更加合理。
小学期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期末考试后为期两周的实践,另一部分是暑假开学后的小学期报告和作品评比。浙江传媒学院的实践形式多样,包括去媒体单位、公司实习,实验室观摩或是学生自己拍摄创意短片等。具体的形式规划由各二级学院分别负责负责。那个各学院2015年暑假小学期的实践内容,大致都有哪些呢,记者通过走访,也得到了详实的信息。
打乱年级去团战,校企合作接地气
新媒体学院在此次的小学期安排的活动项目上与本学院的专业充分的结合起来。从7月1日起,在为期12天的小学期中,学院为同学们提供了9个合作企业共13个合作项目。13、14级的同学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活动项目,并且在老师的指导下完成项目作品。
在此次小学期的活动项目设置中,不仅涉及游戏的创作和网络工程,还有手机APP的开发和介绍,范围广泛也更具有针对性,让同学们有了更多的选择空间。通过邀请专业老师给同学们讲授知识和同学们自主完成项目作品的形式,让同学们能够将理论运用到实践中去,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并且根据项目的特点,每组的人数安排也有所不同,有151个人的大组,也有2人的小组。但无论是人数的多少,都保证了每一组都有负责老师跟进同学们的小学期活动,保证了同学们的小学期活动能有秩有序的完成。
文化传播怎么够,我们还要用双语
国际文化传播学院的小学期主要还是围绕“文化传播”与“媒体”两个关键词展开。实践形式包括媒体参观、播音节目录制、拍摄纪录片等。
国传之—14双语播音班,将本次实践的重点落脚于学生们的语调及发音上。院方在小学期的前半阶段组织了许多的专家讲座,来为学生们打好理论基础,同时也为他们提供了观摩平台,例如杭州电视台等,让同学们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播音环境。除此之外,在小学期的后半阶段,院方也组织了专业的老师进行语音语调的训练,以配音和节目录制的形式,让同学们能够灵活地学习、运用所学的内容。
而英语专业的安排侧重于语言应用认知方面,即让英语专业学生对本行业有正确的认知、定位,以及与我校特色的传媒、文化传播专业所挂钩。因此,英语专业的小学期将分为几个主体,一是对语言理论和实践能力的巩固,二是加深对文化传播领域的了解,三则了解一些外宣翻译工作。那么配合以上的主体,我院组织了专家进行讲座,为英语专业同学们进行讲解;同时,我院还组织英语专业的同学们深入文化名城—绍兴进行调研,在绍兴进行外宣的拍摄,了解浙江文化的传播现状。
而各个年级小学期的成果汇报,则是采用作品提交展示的形式。即各位同学或各个小组,分别提交实践作品。我们注意到,学院也对作品要求做出了年级上的划分。14级的学生们作品要求较少,相较于13、12级来说简单一些。这样,对于第一年接触小学期的“小鲜肉”来说,能够充分达到体验和实践意义。
拿起DV,用事实说话
14级的小学期计划主要以调查研究为主。广播电视新闻学和新闻学三个班此次小学期是合作行动的。三个班一起做了一个社会调查研究。内容涉及到问卷设计、社会调查、调查报告撰写等内容。传播班小学期分小组作业并和暑期社会实践结合起来。编辑出版班将在之后公布。
13级的实践则充满了实践性。广播电视新闻学两个班准备将小学期的任务和新闻梦工厂的“天地人”DV作品大赛联系起来,此次小学期既作为实践任务还将参加比赛。新闻学班此次小学期进行新闻采写实训,实训内容也会涉及到DV作品。传播学班则是分成两部分,一半做企业形象设计,一半发问卷做调研。编辑出版班也是分成参加实习和参与DV制作两组进行小学期计划。
多学一点是一点,我们痛并快乐着
“小学期本来以为可以出去玩,但安排的这么满,最后不得不让别人来杭州探望我。影响了期末考后的心情,使原本悲伤的情绪更加悲伤。”这是来自大一即将要小学期的电子信息工程的同学的悲哀。这看似冷酷严格的小学期教学让很多同学感到不安和紧张,一个来自电子信息工程的大三学长给了一剂镇定剂:“大家不用紧张,只要上课好好听了,认真完成实验,还是能够学到很多平时课堂上没有的实践经验。”
作为一个理科学院,同学们的小学期几乎都在实验楼和现教之间度过,在那里,有电子工艺实习、PCB课程设计、工程制图等实践课程在等待着他们。一向注重实践和理论结合的电子信息学院,在小学期更加注重培养同学在实践方面的操作能力,万用表, java程序开发,学各种软件,焊电路板等一系列的实践都会在小学期期间得到锻炼。比如,为了培养同学们综合运用理论和技能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院为大一电子信息工程的同学们开设了一门“工程制图”。要求他们能够掌握综合性AutoCAD实习的基本过程,培养严谨的作风和科学的态度。
这门课程的学习共分为三个环节,首先是老师进行画法几何基础以及软件应用的教学,学生需要熟练运用软件,并且绘制浙江传媒学院教学区俯视图,其次是验收环节,上交电子稿作品以后,进行必要的答辩。最后要求每个人写一份课程设计报告,指导老师根据根据学生在课程教学实习总结报告内容进行综合评定,成绩不合格者需要重修。
但并不是都那么急速前进,大一大二在课程设计上会循序渐进,根据不同专业培养方向不同,所要实习的内容也有所不同。大一的同学偏重于基础实践应用,大二会有相应的提高课程,但也主要以巩固基础为主,这体现电子信息学院严谨教学的一面。实验室的刘老师说:“以前我们也安排时间停课一周给同学们进行实习,与小学期的内容基本一致。但总体来说,小学期把时间集中起来,能够让同学们静下心来全心全意的投入实习中,这也是我们期望达到的效果。”
我们不是技术狗,我们都是文艺咖
还记得去年九月份开学,动画学院大二年级的学生组织去浙江丽水写生,七天生活短暂充实,享受了一把乡村田园风味。“不同于平日的学习生活,这样的实践更自由更有趣。”一位动画学院大二的同学总结到那一次的实践。如此具有文艺气息的实践真的非动画莫属。
今年的小学期形式更是令人期待,小学期共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在七月份前,进行小学期的工作安排;第二个阶段安排在7月1号到7月12号根据各班级的要求进行实践;第三个阶段便进入大家期待已久的暑假生活,享受假期、享受专业。第四个阶段将在开学之后按各自年级的安排展示总结。
前段时间接连不断的毕业大戏,让整个校园充斥着离别的伤感。送走了大四的元老级人物,大三同学们也都要投入于毕业设计的计划之中,所以,12级的小学期内容是与毕业密切相关的。所以,在暑假的时候,他们就要开始准备起来,进行前期方案的设计,完整动态分镜+美术风格测试图制作。听上去就有了一种高大上的感觉。
大二的小学期没有了之前的文艺气息,反倒增添了不少专业化的训练模式,合作形式采取“三三制”,分组后由各自的带队老师带领学习实践。要说本学期的小学期安排最值得期待的那就是大一年级的实践安排了。“人体写生与表现”实践,“裸模”一词成了大家闲聊之时谈资的话题。
总体来说,动画学院虽然平时在课程设计上偏重于技术,但是毕竟在招生的时候,所有专业都是艺术类招生,所以在人才的培养过程中,少不了对艺术素养的提升。小学期的课程安排,正好与平时上课的内容相互补足,也正好让“文艺骚年”们,过一把艺术家的瘾。
采编播译,一个都不能少
播音主持艺术学院今年的小学期也是花样繁多,不但要求学生抓好“播音”的老本行,对编辑制作的能力,也是在有意识地培养。
根据年级不同,小学期的安排也有部分差异,其中12级和13级以综合能力实践为主,需要上交的作品成果须是完整的节目形式,对学生综合采编能力的要求很高。以13级配音班为例,实践要求以小组为单位去完成故事短片(微电影)或纪录短片(微纪录片)一部,从前期策划到后期剪辑都由小组内成员完成,以此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影视艺术作品创作能力和播音主持基础能力。
14级则以基础能力训练为主,对一年所学的专业基础知识进行实践。例如14级播本班为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有声语言艺术作品创作能力,要求为浙江省、杭州市视障信息无障碍服务联盟录制文学作品,包括诗歌、散文、小说、故事、广播剧等。
播音主持艺术学院的考核方式与评分办法全院基本一致,基本都是从作品成果展示、个人总结报告和实践学习态度三方面来制定。本次实践是全院的一次教学集中实习,要求学生自觉服从指导老师安排,遵守纪律,每日考勤情况将记录在考评中。
我创作,我骄傲,实践周,听我的
电视艺术学院的小学期内容主要以创作为主,同时,在实践过程中,也加入了对一线媒体的参观了解。以电视系为例,大一的两个编导班的综合实践周内容为参观杭州文化广播电视传媒集团。由集团制作广播、电视节目各环节、各工种一线人员担任讲师,为学生介绍、说明、讲解、演示前后期设备,参观、调研各类机房设备的使用和效果。这让一直在学校学习专业课的新手们开阔了眼界,对未来从事的行业有一个初步的认识
大二的同学综合实践周内容是分小组进行情节短片创作训练。目的是训练同学们基本影视叙事思维和影视情节表现方法。也是为大四的剧情短片或纪录片等创作实践积累经验。学院还贴心的给出来创作时的小建议,如在时长上控制在1到5分钟的情节短片片段。鼓励发散性思维。如单以画面和人物动作(无对白)叙事,表现一到两个冲突即可。;强化音乐、音响与画面配合表现情绪、情感状态的叙事等。这样也增加了与学院内其他专业同学的互动,在拍摄中体会其他专业同学的辛苦,更能将理论与实践很好的结合。
大三的准毕业生们在这个小学期将投入到自己的正式作品中。他们综合实践周内容为完整的电视节目、栏目、短片、纪录片或模拟广告(观念与故事呈现)的构思与执行创作。学院里也特别鼓励各位同学积极进行各类电视节目、栏目、纪录(专题)片的创作与制作尝试实践,文艺编导的同学可尝试或侧重文娱类型作品,以期为毕业后的一线工作累计经验。
从专业出发,顾好老本行
电影学院的小学期安排与其他学院不同的是,没有条条框框的限制。导演、表演、摄制三个班,基本都是以拍摄作品或者汇报表演的方式进行实践。对此,同学对小学期也有着自己的理解。
“我觉得吧,小学期就是在平日的日常的偏理论的学习中脱离出来的一段时间的实践,或者说一次“返课”。14导演班的周俊宇同学如是说。他说因为导演班小学期的任务是一个短片创作,所以大概两个月前就开始了剧本创作,然后每周都会有一次和老师的剧本讨论。现在就要开始找演职人员,写作拍摄计划。周俊宇同学大一第一学期是在电视艺术学院广播电视编导班就读的,因为热爱电影考入导演班。“在课堂上学到得东西让我得以扩宽眼界,给自己对电影行业有了一个概念和了解。然后在创作意识上比以前成熟了不少。这一学年的学习成果也对我的小学期创作提供了保障。”
另外一名导演班的同学韩东对小学期充满信心:“剧本已经写好。现在在各种准备前期。建组,寻找服化道具,高三我以演员的身份开始接触微电影拍摄,后来慢慢转型成编剧和导演。现在有机会拍摄自己的短片,实践上经验也给了我实际操作上的帮助。”
从上面的介绍中,我们不难看出,学校设立小学期的主要目的是实践性教学,培养应用型人才。当然,理论联系实际是最重要的,很多学院也是下了老本请来业界大咖为同学们进行知识传授。学生个人联系单位实践缺乏公信力,相对于之前的实践周,学院在学生与单位之间充当了桥梁。由学院负责联系单位、或者教师带队的形式去实践要比个人实习的效果要好得多,时间安排也更为科学、规范、合理。显然,在学生实践部分,学校力求在各个方面都为学生创在最好的条件,我们同学也更应该抓住这次机会,充分利用两个周的具体实践时间,认真完成规定的作品,毕竟,学习不分形式,学到手的,才是真本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