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否留心过电视剧中“战死沙场”的路人甲?
你是否注意过电影里高危动作的替身演员?
你又是否瞧过一眼那些默默跟在主演身后而从未正脸入镜的角色?
北漂、上漂、广漂,这些群体我们并不陌生。他们可以为了理想挨饿,可以为了落户大城市而放弃家里优越的生活,也可以冲着对北上广的向往而勇敢漂泊异地。那么,你是否知道横漂一族呢?
横漂一族,即“在横店漂着的一群人”。这个群体在2000年前后形成,他们之中,年轻人占绝大多数,也有少数五六十岁的老人,他们大多有过表演经验,来横店当横漂有时是机缘所致,有时是为了圆自己的影视梦。横漂是影漂文化的一部分,如今,越来越多爱好影视表演的人汇集到了横店影视城这样的影视基地,希望得到演出机会,也希望一举成名。对“横漂一族”而言,多一个镜头就是离梦想更近一步,多争取一个表演机会就是给自己多一分继续漂着的动力。
曾有媒体统计称,横漂一族的成员构成中,初中和技校程度的演员占到了50%,中专和高中毕业的占到了40%,而大专以上的仅仅占到10%。对此,有人认为,对于绝大多数的横漂们来说,能够最终出人头地的实在是少之又少。一方面,演员本身的文化素质不够高,对他们拿到更好的角色、更快地提升演技来说是一个较大的阻碍。另一方面,尽管横店是国内著名的拍摄基地,但多数影视剧仍在北京上海等大城市筹备,筹备期间主要演员就已敲定,等到了横店,剩下的便几乎都是鸡肋式的角色。横漂们不过是在争夺这块并不美味的鸡肋,这才是令他们在梦想中“挨饿”的残酷现实。
暑假期间,我校文学院一支暑期实践团队就“横漂一族”的话题到横店进行了调研。该团队领队张梦斌表示“横漂可以是单纯的演员,也可以说是在横店打拼的一批人”。调研过程中的经历让她发现横店本身就是一个特别神奇的地方,大街上走着的随便一个人,有着很精彩的故事。“我们碰到过一个黄包车师傅,张口就是古今诗词,他说他平时还在接戏,目标是有一天可以导演自己的戏。连我们出门买个西瓜,都能发现那个西瓜小哥正在研读有关演员基本素养的书。”他们发现,横店里有太多怀揣着影视梦想的人,然而,单单凭着对表演的“一腔热血”留下来的人却很少很少。“漂得久了,认识的人增多,他们之中自身条件好的会去接一些群特、特约的戏。可至于要出名、获得好角色,还是得靠更好的人脉。演员副导可以给你好的角色,也可以给别人,除却你个人的演技,还得看你们的关系,这也是很现实的问题。”
张梦斌本人就是一个对影视十分感兴趣的人,她曾在初三毕业的暑假到陆川导演的电影《王的盛宴》中演了三天宫女,也算小小体验了一把当演员的滋味。张梦斌当时就对群演这一群体很是好奇,“他们的生活经历、选择到横店“漂”着的原因,都促使我想去深入了解,所以就有了这次暑假社会实践的实地调研。”现在,她对横漂的确有了更深的了解:“在横店那座小镇子里,确实有这么一批人,因为喜欢表演聚集到这里来,不管不顾地坚持着自己的梦想。他们都是很有个性的一群人,虽然有着相同的横漂身份,却有着截然不同的生活经历和目标。每一位横漂都是一本很精彩的故事书。”
前段时间,尔冬升导演的电影《我是路人甲》在院线上映。“想圆梦,就要先在剧组里活下来,然后才有机会在逼仄空间里创造表演机会。”这是片中主演万国鹏最深的感触。《我是路人甲》由一群现实中真正的“横漂”主演,呈现了横漂一族当群演过程中的辛酸与磨砺。影片中,他们不再是没有镜头的“人肉背景”,不再是没有一句台词的路人甲乙丙丁,他们将生活的真实用自己并不专业的演技平铺直叙于镜头之下,呆滞的表情里写满了横漂一族内心的无奈与依旧执着的影视梦想。
据张梦斌转述,黄包车师傅告诉过他们,《我是路人甲》选角那几天,工会申请演员资格证的人爆满。“很大一部分人可能纯碎是出于好奇,可也有一部分人是抱着明星梦去的,他们希望自己能像王宝强一样,从龙套做起,做到像现在这样令人瞩目的存在。”
在影视剧拍摄过程中,这群人有时候是路人,来来回回一走就要十几个小时;有时候他们必须在泥淖里摸爬滚打,在又破又脏的衣服里闷上一天;为了镜头前来之不易的一句台词,他们也能专心致志揣摩好几天。他们享受表演的感觉,享受那种诠释不同人生的感觉。
横漂的“漂”似乎是全方位的,有时他们甚至没有特别明确的目标指引自己去奋斗。尤其一些年轻“横漂”,他们执着于对影视的那一份热忱,却忽略了自己的职业、情感、前途……那双双期盼的眼神中,只有梦想确凿无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