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莱坞的电影总能最快地吸引人们的眼球,那么他们的成功有没有什么相类似的呢?好莱坞的大腕们有没有什么绝招呢?
在前《看电影》杂志副主编、《香港电影》杂志执行主编朱熠老师看来,美国电影真正成功是因为他们的叙事学。12月8日,朱熠受我校大学外语教学部邀请,来到浙江传媒学院,与同学一起探讨好莱坞的成功之道。虽然因为堵车,原定于下午1点30分的讲座推迟到了晚上,但是同学们依旧如约而至。一路奔波使朱熠的脸上写着些许疲惫,但是黑色镜框后的眼睛依然炯炯有神。朱熠首先是说起了自己与浙传的缘分。原来在十一年前,他曾是浙传的一名英语老师。为了追逐自己的电影梦想,他放弃了稳定的工作,考上了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从此与电影结下了不解之缘。
“怎么看懂电影是一个很难的问题,今天我只是想给大家一个初步的认识。”

好莱坞的成功宝典——叙事学
“什么是叙事学?开宗明义,就是讲故事。那什么是电影?电影就是现代科技与讲故事的结合。好的电影一定讲了一个很好的故事。” 朱熠首先以最早的电影《火车进站》引入叙事学这一名词。《火车进站》拍摄的就是一个短短的火车进站的场景。“可以说电影在诞生之初,就是为了故事而生。”
朱熠谈到,结构主义之父列维•斯特劳斯在研究完古希腊神话以后,找到了它们的通用公式,开创了叙事学。在他之后,俄国人普洛普在其著作《俄罗斯民间故事研究》中,首次提出了“七角色理论”,通俗地说“就是电影中所有的人物都可以归纳到英雄,帮手等七种人里去”。他以电影《指环王》为例,担任发出者的是甘道夫,他给担任英雄的弗洛德发出任务,而弗洛德的帮手是矮人国国王、精灵王子等,魔戒就是此行他们要找的东西,坏人索隆和半兽人负责阻挠他们,但是这部电影里面没有假英雄这一类人物。他又以《火星救援》为例,把里面的每一个角色逐个去对应普洛普的理论,果然,和之前《指环王》一样,像是套用了一个数学公式,稍微加以变形,就神奇地变成了《火星救援》。

朱熠介绍,后人又在普洛普的基础上细化了他的理论,把所有的电影划归到了六个叙事单元中的31种功能,并在实践中得到结论:叙事功能是故事中的基本元素,民间的叙述功能是有限的,所以大多数电影中功能的运用顺序是不会变化的。布雷蒙和结构主义语义学家格雷马斯的理论,也在日后证实了这一点。看到大家脸上的疑惑,朱熠提起今年热播的《琅琊榜》和之前的《甄嬛传》,对其中的人物逐一剖析,阐明了理论在中国片中的运用。可以说,美国好莱坞的叙事学已经得到了很好的传播。
《夏洛特烦恼》看中美差距
作为中国电影的参与者,在朱熠看来,今年国庆档卖座的《夏洛特烦恼》却是他眼中的“年度烂片”。他慢条斯理地解释说,这部电影“三观不正”。“这部电影充满着对女性的歧视,是十足的消费女性的电影,”朱熠说,“马冬梅就是一个十足的圣女,不管男的怎么样,都死心塌地地爱他,这是大男子主义导演拍出的电影。三观不正,就没有谈论片子好坏的必要了。”他还提到前段时间,朋友请他介绍一部电影,他便挑选了《心迷宫》。以专业的水平来看,《心迷宫》的剧情是一流的。但是朋友之后却说不好看。“好电影被说成烂片,真正的烂片却好评如潮。中国的电影市场还不规范,无论什么样的电影,只要不违背党的政策和法律就可以上映,但仅仅有这些是不够的。”他认为,正因为如此,中国有许多三观不正的电影趁虚而入。
相比较之下,一向被人诟病存在族裔问题的美国电影,有了很大的改进。奥斯卡金奖影片《为奴十二年》的男主角在《火星救援》中扮演顶尖的科学顾问。《火星救援》中,黑人、黄种人角色的重要性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好莱坞电影在近年来尽可能地做到任何人种都给予关注,”朱熠总结道,“这也成就了好莱坞电影在全球得到了更多人的青睐。所以在最基本的细节上,中美的电影还有着比较大的差距。”

细点电影成败的幕后操控手
在很多人看来,一部电影的好坏取决于演员的表演发挥,幕后的操控手自然是导演。但是朱熠不这么认为。他以自己最喜欢的导演侯孝贤为例:“他有一个能把他的点子转化成好剧本的朱天文。”所以他认为,一部电影的好坏,不仅取决于导演,背后的剪辑、音乐、甚至影评都发挥着很大的作用。朱熠说:“一个导演能拍什么类型的电影取决于他的知识结构、人生观和价值观。但是,一个电影拍出来以后具体成为什么类型的片子,其实起决定性作用的剪辑师。”他说,很多欧亚的杰出导演去好莱坞拍出了烂片,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们没有影片的剪辑权利。然而剪辑是电影叙事和风格确立的过程,“就像《一代宗师》一样,之前的素材和后来的成片传达的是两种完全不一样的感觉。”
一个好的剪辑师固然重要,但在朱熠看来,一个好的剧本才是一个电影的灵魂。“一个好的电影主观上是一个好的团队做出来的。也就是说一个很平庸的导演,只要有好的团队,也能拍出好的电影。”他谈到,好的音乐制作,让好的故事与众不同。李安电影《卧虎藏龙》中竹林打斗的经典桥段悠扬的大提琴就是最好的诠释。
朱熠还提到,客观来说,中国影评人虽然并没有能力左右一部影片的票房,但是在欧美电影发展成熟的国家,影评人是享有很高的行业地位的。行业的代表人物罗杰•伊伯特是唯一一位拿过普林策新闻奖的电影业人。但是在中国,影评人却没有这样的公信力,甚至一些影评人为一己私利做不公正评价的现象也时有发生。“一个好的影评人应该在公正的前提下,在理性与感性之间达成平衡。”

讲座的最后,朱熠总结说:“从事文艺工作,一定要去北方。另外,广电总局绝不是制约中国电影发展的借口。伊朗是审片最严格的国家,但他们仍然能做出好的电影。要拍好的电影,要做到三个学习,即向前辈学习、向好故事学习、向书本学习,也要不断在实践中进行检验。”他还相信,中国电影市场的众多限制使艺术家在创作时束手束脚,但真正的好电影即使在限制中也会发出他的光芒,中国电影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文章作者:先锋通讯社新闻部 王松龄 万俊丰 图片作者:汪逸薇 编辑者:黄田心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