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真的了解汉字吗?
芈、莒、樗、缂、琰•••这些都是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常用到的生僻汉字,但最近由于一部叫做《芈月传》的电视剧热播,不少热心网友在网络上当起了“语文老师”,为大家普及这几个在剧中出现过的汉字的字音与字意。从什么时候起,电视剧承担了普及生僻字的重担?
在13、14年,汉字类节目如雨后春笋一般冒了出来。《汉字英雄》、《汉字听写大会》等受到了广泛关注。在节目播出阶段,网络上出现了许多相关的热搜词条,比如:汉字英雄题库、汉字听写大会与汉字英雄哪个好、汉字英雄2015季等等,一时间,“汉字学习”在当代人的生活中也引起了极大的反响。但在节目收尾后,关于“现代人加强汉字学习”这一话题的关注力度逐渐减弱,很少有人再提起。日复一日,人们依旧在发达高速的现代社会中生活,在网上用网络语言聊天,习惯了每过一段时间就出现的新流行用语。现在,越来越少的人们依靠写字来传达信息,越来越少的人们遇到不认识的字会主动查字典,越来越少的人会对那些古代常用现代罕见的生僻字进行深入研究。
在现代社会的冲击下,汉字,特别是生僻汉字处在一个十分尴尬的地位。2010年教育部、国家语委发布的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中显示,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学生们的汉字书写能力越来越差。对首都部分大学生进行汉语能力应用测试后发现,不及格的占30%,七十分以下的占68%。这还只是对学生做的调查,那么已经离开校园,在社会上开始工作的人们又能有什么样的汉语应用能力呢?现在,五年过去了,信息化发展比五年前更加迅速,人们书写汉字的机会又减少了许多,更不用提对生僻字的普及和研究了。
生僻字,指的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很少用到的汉字。这些汉字往往在古代具有非常重要的含义。那在当今社会,生僻字的普及到底有没有意义呢?据《大学生对网络用语及生僻字观点调查》显示,在蓼、焱、燚、垚、芃、猋、骉、淼、槑、嫑这几个生僻字中,能够全部认得的网友只有2.11%(调查数量为95人),认识5到6个的只有4.21%。而在可以认出的生僻字中,又有一大部分来源于身边朋友或家人的名字。由此可见,生僻字在现代成为家长为寻求高雅内涵来为孩子取名的工具,但其本身作为传统而古老汉字的意义往往被忽视。
所以普及生僻字,难道是仅仅为了让家长给孩子取名,让老师在点名时头痛不已?当然不是。
汉字事关文化传承,更何况这些笔画繁杂,内容高深的古老汉字本就是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试想一下,如果没有汉字,文学上就不会有唐诗宋词,书法上就不会有颜筋柳骨,那千百年来的文化又从哪里体现呢?所以普及生僻字是为了更好的传承传统文化,更好的延续那一份历史的厚重感。当然,也有人说,平常也用不到,普及也没有什么意义。但是就拿热播的电视剧《芈月传》为例,为什么一经播出,“看《芈月传》普及生僻汉字”的话题一下子占据了热点头条?是因为在这之前,人们从未想到看一个电视剧,竟然会出现这么多不认识的汉字。
试想一下,如果普及生僻字的意识始终存在,人们会知道学无止境,会知道运用了几十年的母语还会有如此深奥,你不曾探寻过的领域。被普及过,或是主动的去学习过,就不会因一部电视剧而把“生僻字”这三个字给炒热。相反的,在这个汉字学习被忽视的现代社会中,能够对生僻汉字稍有涉猎,并运用于生活之中,也许就是一个人气质的体现。比如写文章时, “树木青翠欲滴”,写作“草木葳蕤”;别人写“燕子急急忙忙的飞过”,你写“燕子飞的匆遽”; “女子体态婀娜多姿”,写作“女子体态姽婳”•••
当然,提倡普及生僻字,不是为了随时掉书袋,体现学问的高深,而是作为一种文化的累积,作为一种态度,一种“汉字不被冰冻,生僻字亦不是死去的汉字”的态度。
“补课”汉字,补的不仅是知识,更是文化的缺失。
文章作者:先锋通讯社记者 赵雪君 编辑者:黄田心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