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生活

移动新闻报道的艺术和技术(上)

发布时间:2016-05-30

来源单位:党委宣传部(党委统战部、文明办、新闻中心)

5月9日上午9时,我校第三届密苏里新闻学院教学周在第二教学楼112正式启动。本次教学周以“移动工具新闻报道的艺术和技术”为主题,邀请了美国密苏里大学乔德•斯利夫卡教授进行教学、章于炎教授担任翻译。据悉,本次教学周为期4天,共6场讲座以及两场工作室辅导,教学对象主要面向我校新闻与传播学院和新媒体学院大三的学生。该系列讲座侧重于讲授和研讨移动新闻报道的采访、拍摄、剪辑、制作的技巧和艺术,以及教授利用好移动报道的常用设备,为我校新闻传播专业的授课和发展提供了新思路、新方向。

(一)利用手机也可以做出好新闻
  讲座伊始,斯利夫卡教授和同学们分享了一条由手机拍摄的火灾现场的新闻报道。整段视频近中远多种镜头组合,后期剪辑痕迹明显,且穿插着必要的采访,完全达到了新闻报道所需的水平。这一例子可见,利用手机完全可以拍摄出好新闻。
  基于近几年移动终端市场的快速发展和移动设备的广泛覆盖,手机目前已成为用户基数最大的传播终端,手机拍摄新闻的技术也越来越先进。目前,移动应用市场上已经拥有可应用于新闻剪辑的三十余款成熟的手机app,手机拍摄的相关设施装备也更加齐全,脱离专业设备、仅仅利用便携小巧的手机来拍摄新闻已不再是“极限挑战”。讲座中,斯利夫卡教授提及:“在美国,72%的人利用手机来观看广告,人们对手机的兴趣(比对电视)更大,手机可以满足新闻的需求”。的确,电视传播模式从兴起到现在已历经一个世纪,如今已然不能与迅速发展起来的互联网相比拟。
  利用手机报道新闻,最大的优点就是便捷快速、跟踪性强,这种增强式报道正好与手机社交媒体的“追踪”、“实时”模式相匹配,能够得到网友即时的反馈。微博、微信等社交媒体的推力作用,又恰好为手机短新闻提供了良好的市场,用手机拍摄新闻已经成了互联网发展的必然趋势。
  斯利夫卡教授对于手机拍摄新闻的内涵也有自己的理解,他认为,“精美不重要,信息才重要”,手机拍摄新闻的最大追求是快速、便捷,力求随时随地都可以传播第一手信息。斯利夫卡教授为在场的听众们介绍了很多手机拍摄新闻的相关设备,其中就有一款价值200美金的指向性话筒,配有闪光灯和手持支架,同时还可以安装三脚架,人们完全可以利用这套便捷、便宜、易上手的设备拍出和单反等专业设备相比拟的新闻。
  不过,有人有疑问:“如果手机拍摄新闻得到了很好的推广,那么是不是所有人都可以担任新闻记者的角色呢?”斯利夫卡教授认为,即便所有人都可以拍摄新闻,但普通人的录制方式、剪辑水平以及报道模式是达不到专业记者水平的,要做出好的新闻,仍然需要有一定的专业知识的积淀和大量的实践。章于炎教授也表示,智能手机在中国非常普遍,但中国学生并未意识到利用手机拍摄出的新闻在质量上需要更高的要求,此次讲座着重强调了这一点,也是希望能借此提高学生的新闻采集能力。


(二)移动报道的声音采集
  教学讲座第二场主要围绕“移动报道声音采集”展开。乔德•斯利夫卡教授在授课过程中对不同的音视频录制设备进行了对比,生动地呈现了移动设备录音的多种可能性。
  从苹果和安卓两大移动设备的利弊分析入手,斯利夫卡教授对比总结了两者商店中录音软件的特点。苹果应用商店中的录音软件总体而言实用性高,但收费项目较多,限制也比较多;相比之下,安卓应用市场中录音软件多为免费下载,虽也具有可用性,但质量不高。斯利夫卡教授也就两个系统的不同特性,向同学们推荐了几款优质录音软件,如camera FV-5、cinema FV-5等,这些软件各有侧重,有的注重音质,有的则是为声音剪辑提供方便。
  移动报道时,声音采集过程中如何捕捉有效声音也尤为重要。为了让大家有更深刻的理解,斯利夫卡教授播放了两个音频,分别是接入麦克风时的ipad录音和不接入时的声音采集。结果明显显示,有外接麦克风的声音杂音更少,音质更清晰。可见,录音时不仅要依靠移动设备,辅以外接设备也有助于增强新闻报道的现场感。
  在录音技巧上,斯利夫卡教授也给同学们提了一些小建议,比如采访时和被采访者保持适当的距离、减少触碰录音设备以防止产生过多杂音、在采访地点的选择上考虑环境因素、尽量避免风声等。这些问题看似微小,在声音采集过程中却可能对报道产生较大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