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生活

当我在刷朋友圈时,我在刷什么

发布时间:2016-05-11

来源单位:党委宣传部(党委统战部、文明办、新闻中心)

  在腾讯公布的2015年微信用户数据报告中,截止2015年第一季度末,微信每月活跃用户已达5.49亿,25%的微信用户每天打开微信超过30次,55.2%的微信用户每天打开微信超过10次……从这些数据可见,如今的微信用户基数大、覆盖范围广,微信已然成为智能手机的“标配”应用。
  从2011年1月诞生至今,微信的发展已经走过了5个年头。从最初简单的“通讯APP”,到今天几乎涵盖到衣食住行的方方面面,微信正在从一个“应用”,进化成一种蕴含巨大社会效益和经济驱动力的“现象产品”。
  其中,一个相当重要的平台——朋友圈,更是“圈”住用户无数。身处信息狂流中的我们已不再满足于面对面聊天或信件往来的沟通方式,而朋友圈,这个碎片化的信息传递与获取途径,在满足我们好奇心和刷存在感的同时,也让我们“深陷其中”。
微信朋友“圈”是一种“瘾”
  当今社会信息过载,一方面,信息缺乏疏浚,另一方面,人们没有足够的心理承载力,由此,香港中文大学医学部孙彼得教授提出了“信息成瘾”的概念。信息成瘾是一种行为成瘾,出于人们对信息极强的心理需求,一个人反复刷新朋友圈实质上就是行为成瘾的一种表现。在孙彼得教授的概念中,“信息爆炸时代,‘信息成瘾’是由于人们的思维模式还没有发展到可以接受如此大量信息的阶段,因此造成了一系列的自我强迫和紧张。”
  信息成瘾也是群体性的。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美国曾经有过这样一个传播学实验:实验人员停掉了一个社区的报纸供应,在之后不到半天的时间里,从若有所失的木然到人际交往的停滞,社区生活完全陷入了混乱。同理,“信息成瘾者”如果在几个小时之内,甚至仅在几分钟内无法获得朋友圈信息,就会产生痛苦、焦虑的情绪,这其实也是缺乏安全感的一种体现。
  当然,我们可以将朋友圈看作是信息时代的产物,我们阻挡不了大量的信息涌入我们的生活,也慢慢开始对越来越多无病呻吟、带有强烈个人色彩的内容分享习以为常。不过,在对这种成瘾心理有了一定的理性分析之后,我们依旧可以在庞杂的数据中筛选出对自己有用途、感兴趣的信息“成瘾”,从而对朋友圈这一社交平台的存在有着更全局理性的认知。
需求驱使下的“朋友圈热”
  人们热衷于发朋友圈,从本质上来说,是为了满足自己的一些需求而发生的行为。有的人在朋友圈上分享自己的旅游照片,是为了记录自己的生活,或是渴望赢得他人的羡慕与点赞;有的人在朋友圈上询问一些问题,是希望通过朋友圈较大的用户群解决自己的疑问。那么,这些需求源自于哪里?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或许可以帮我们找到答案。
  根据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自上而下地,每个人都有对“生理、安全、爱和归属、尊重,自我实现”五种层次的需求,并且,人们只有在对低层次的需求得到满足后,才会追求更高一层级的需求。当下,人们的生存和安全基本上都有了很好的保障,因此,接下来要追求的,便是“爱和归属”、“尊重”,以及“自我实现”三个层次的需求,人们在朋友圈分享动态、关注他人等,正符合了这三种追求。
  现代年轻人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繁忙的学业和工作使得人和人之间安静下来谈心的机会越来越少,于是,很多人感到孤独,甚至出现分离焦虑的症状,而朋友圈恰好提供了一个让人们去追求爱、获得归属感的平台。当自己的动态被朋友点赞甚至被很多人评论的时候,人们便会觉得内心压抑许久的“爱和归属”以及“尊重”的追求得到了满足。
  除此之外,朋友圈在对“自我实现”的追求上也发挥了一定作用。一些人喜欢在朋友圈分享自己工作学习当中取得的成就,或者是对自己失败经历的反思,也有些人会上传自己的自拍或者其他希望获得称赞的内容,这其实都是自我肯定、自我实现的一种表现。朋友圈成了分享成功失败的平台,更成了获得“心灵鸡汤”的平台,人们喜欢刷朋友圈也因此变得理所当然。
  基于需求层次理论,刷朋友圈这一行为实际上就是在“刷存在感”。不论是分享生活、还是博得关注,用户都是希望自己能够出现在其他人的视线当中,或者不脱离其他人的生活。微信用户量近两年不断攀升,或许也是这种“渴望联系”的心理的体现。
朋友圈本不是“是非圈”
   2011年,腾讯公司给朋友圈的定义是“一个由熟人关系链接构建而成的小众、私密的圈子,用户在朋友圈中分享和专注朋友们的生活点滴,从而加强彼此之间的联系”。朋友圈在最初原本是一个重在交流的虚拟社交圈,充当着联系熟人的角色,但不难发现,现在的朋友圈不断陷入“窥视欲”、“导致人际交往停滞”的争议中:一个人对着朋友圈枕戈待旦会受到批判;在朋友圈分享快乐会被冠以“作秀”的名号;刷朋友圈频率过高也会被认为是窥视欲强烈的表现。越来越多的人产生了矛盾的心理,并陷入这种焦虑情绪中。朋友圈是否成了一个是非之地,背离了开发者的初衷呢?
  另一方面,如今,朋友圈有大量转载推文都存在涉嫌散播谣言、内容颠倒是非、非法商业推广等问题。有调查显示,目前以健康养生、疾病、食品安全等死亡焦虑为主题的谣言已占到网络谣言的55%,伪科学信息铺天盖地,网络欺诈、侮辱谩骂沉渣泛起;大量的微商代购、企业广告等信息也充斥在我们生活的圈子里。我们每天刷朋友圈花费的大量时间和我们从中获得的信息量是远远不对等的。偶尔花时间看一则转载信息,在一定程度上便是给这些“是非造谣”一个肆意蔓延和传播更广的可能。
  如今,人们的生活节奏已不同以往,科技的发展促使交流方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简洁易操作的微信朋友圈似乎逐渐替代了纸质媒介,填充了我们的生活闲暇。碎片化的信息结合碎片化的时间本可以实现“1+1>2”,如今却不断地被人诟病,这对我们对信息的判断能力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当我们在刷朋友圈时,我们在刷什么?或许,只能在自己对信息的判断筛选中、对需求驱使的分析认知中慢慢找到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