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5日,“分答”上线。仅仅4 天,超百万用户涌入,并产生 20 万条问答沉淀。6月8日其创始人、果壳网CEO姬十三透露,“分答”同其母平台“在行”平台完成A轮融资,估值逾1亿美金。王思聪、罗振宇、papi酱、章子怡、佟大为、蒋方舟……微博大V、自媒体网红纷纷入驻。“分答”,这个甚至还未完成苹果APP Store上架审核的“付费语音问答”平台就抢先在微信公众号、朋友圈刷满了屏。“分答”的公众号首页称自己是“零售版在行”,创始人姬十三说它是“轻量级知识变现”的平台。一夜爆红的“分答”果真如其所言,是“知识共享经济”全面来临的预兆,还是又一次网民们一哄而上的嬉闹?我们从“分答之父”——重量级知识变现平台“在行”说起。
青出于蓝
2015年3月13日,果壳网正式推出“在行”。用户可以在“在行”以几百到几千不等的价格,约到某一领域的专家面对面答疑解惑。从投资创业、法律咨询、团队管理到演讲与口才、升职加薪技能甚至是情感咨询、服装搭配……不限品类,一切“放手”,“在行”向各行各业的行家里手开放。如姬十三在其微博所言“用户的需求是分散的”,在行会以更富“灵活性”的内容提高行家与用户的匹配度。目前,“在行”平台有约8000名行家入驻,覆盖十个城市。打开“在行APP”,首页推荐的“行家”多是履历丰富的资深从业者,而其主页的评价也多是:“有许多针对性建议”、“专业、认真负责”、“收获很大”等肯定。
于“行家”,利用业余时间,提高自身技能、知识储备的利用率并将其变现。于用户,根据自身需求有的放矢的需求行家答疑解惑。“行家指路,少走弯路”,这便是“在行”的产品思路。尽管在“科技圈”、“创业圈”广受好评,甚至以“分享经济”的标杆登上《新闻联播》,但动辄成百上千的约见费用以及线下约见模式的“低效性”与“地域限制”,仍让其停留在小众视野。虽然“叫好不叫座”,但“在行”的“有偿分享知识”的产品思路却被继承下来,一番化繁为简,纯线上的知识分享和问答的平台——“分答”由此诞生。官方称之为“零售版的在行”。
“分答”的游戏规则
一次完整的“分答”共有三方参与:提问方、回答方与偷听方。回答者设定一个自己接受提问的价格,提问者付费定向地向某个回答者任意提问,回答者通过最高不超过 60 秒语音完成回答后,即获得提问者之前支付的收入。有趣的是,回答者的60秒语音可以被任何人以1元的价格偷听。偷听所获收入将由提问者与问答者共同分享。
如果提问方问得好,能扭亏为盈;回答方能以自己满意的价格获得收入,偷听的人多还有额外收入;偷听方能以1块的低廉成本听到自己感兴趣的回答。
从线上预约、线下见面的“地域限制”到线上提问、60秒简练回答的简捷直接;从“一对一”见面的私密性到允许众人围观、1元偷听。可以说这是自驱动力十足的游戏规则。这确是增强“有偿知识分享”趣味性与互动性的好设计,也成了引爆朋友圈的导火索。而点燃这跟导火索的,也许是“分答”团队自己都未曾料到的“国民老公”——王思聪。
无心插柳柳成荫
5月28日,王思聪以3000元的价格,回答了网友“作为亚洲首富的儿子,人生还有什么买不起”的提问,共有22945人偷听。到目前,他已经回答了32个问题,总收入24万5千余元,而单次提问的价格也涨到了4999。“平均在每个女朋友身上花费多少?”、“交往的女孩子意外怀孕怎么办?”、“分辨女票爱你的人还是爱你的钱?”等问题的偷听数量均超过1万5千。
而在罗振宇的主页中,偷听量居前几位的,除了网友关切的询问:“‘分答’这个形态能活多久?”之外,多是“女孩子适合讲黄段子吗?”、“你黄段子的功力是如何炼成的呢?”、“罗胖,能讲个黄段子吗!?”等带有幽默、调侃色彩的问题。不难发现的是,在佟大为、海清、章子怡等明星们的“分答”主页,所问所答更像是“明星线上见面会”。这样的形式仿佛在哪儿见过?!没错,新浪微博明星“微访谈”!
明星网红们的自带光环,让“付费语音问答”在朋友圈爆红,倘若这是新浪微博这一主打网红明星、社交娱乐的自媒体又一创新之举,自是无可非议。可迷之尴尬就在于这一创举出自“在行”,出自果壳网。三句不离“知识”、五句绕不开“共享”,作为零售版“在行”,“分答”变现的还是纯粹的有价值的“知识”吗?
60秒,很奇妙
提起“60秒语音”,大多数人首先会想起罗胖:每天早上雷打不动的60秒语音。不同于一段独立的阐述,罗胖的60秒更像是一段引言,引出一个关键词并向听众推荐一篇值得一看的文章。用户回复关键字后的长推文才是辩证说理之所在。
“让知识直接变现”是“分答”产品的设计初衷,可短短60秒的知识,四五百字的回答,能有多深,能有多透,能有多严肃,能不能把问题说明白,能有多大的价值我们不得而知。然而对于网红明星们,60秒,不过三两条微博的长度。几句人生感悟、心灵鸡汤,抖个包袱报个料,足矣!公众有围观窥探的需求,明星网红有展示自我、与粉丝交流感情的机会。一个愿打一个愿挨。说到这里,大概已不关乎“知识”与“价值”了。如“三节课”在36Kr的一篇文章中所言:“过去几周的‘分答’中,名人大 V 与各种粉丝、围观者们事实上是一同开启了一场围绕着各种爆料的狂欢。”
是风口,也是路口
尽管“分答”首页所呈现的提问涵盖了经济、社会、养生、美妆等领域,并没有让明星、网红们霸屏的主观意图。但在人物分类中“影视音乐娱乐圈儿”的偷听热度还是远超其他门类。曾有网友问姬十三怎样看待知识的音量被八卦、娱乐、段子掩盖的问题。他说严格意义上的“知识象牙塔”在互联网开放平台是不存在的。而在我看来,他并未给出正面的回答。当下,正在风口的“分答”其实也处在一个路口,是让其继续病毒般在朋友圈扩散,成为一个社交平台,一个有声付费的“微访谈”?还是来一场“肃清”运动,子承父业,专注于知识共享与变现?如果是前者,全民围观窥探欲还会持续多久?那些本该被视为“分答”核心的专业领域行家会不会因为明星的入驻遭遇“马太效应”而黯然失色?如果拥有庞大用户基数,娱乐社交轻车熟路的新浪微博也开辟出类似板块,“分答”是否还有得玩?如果选择后者,接下来的“分答”无疑要在平坦的路面上曲折前行。
“注意力好比灯光,灯光打到哪里,哪里就会被照亮,知识人应该有更多地粉丝,这样才会被更好地理解……我将‘分答’定义为时间电商,未来占据内容主体的一定是大信息量的对智力有要求的解决实际问题的内容……”这番话是我花了1元钱从姬十三的主页“偷偷”听到的。可以看得出:初心未改。从果壳到MOOC到在行,姬十三“一直在做离钱特别远的事情”。他是一个理想主义者,“要做科学传播,要传递科学共同体的声音和价值观”,他也是个商人,一个上线仅一个月却已完成A轮融资,估值过亿美元的新媒体产品的掌门人。“分答”,它会是“知识变现”的成功典范还是“网民们的狂欢”昙花一现?故事,未完、待续。

文章作者:卢鹏云 图片作者:网络 编辑者:黄田心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