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军,是连续四年江苏省高考数学命题的命题人,因出题难度大而著称,网称“数学帝”。2015年10月22日星期四上午08:28分,名为“葛军1964”的微博发布了一条消息称“全国卷不能这么简单下去”,这在网络上引起了热议。短短几个小时之内,这条微博转发量达到9万,评论3万,点赞3万。事件经过一系列的发酵,造成了恶劣的社会影响。不久葛军出来辟谣,他证实这个没有经过微博认证的账号属于伪造。诚然这只是一次普通的造谣事件,澄清误会就能解决问题。但在从发布消息到辟谣的一段时间里,网络上出现的两极分化的声音却值得我们深思。

很多高三的学生在“葛军1964”的微博下留言求放过,他们“久仰”葛军大名,希望自己不会哭着走出考场。但是不少大一新生却对增加高考难度表示欢迎,甚至希望越难越好。诸如此类的言论有很多。一个叫“钰殇理”的微博用户就是这样的心态,“葛大爷你的出题水准太简单了!我做过你出的题,每道题思考绝对不超过三分钟!拜托出些难题好不好?我不介意,反正俺大一了。” 在这段话里,说话人情绪激动,言辞夸张,还带有假用数据之嫌。他们希望引起别人的关注,他们炫耀着自己已经考上大学的优势,他们唯恐天下不乱,这是他们脱离高考以后又一次的狂欢与庆祝。从微博的评论中,我们似乎看到了高考前后中国学生心态发生的巨大变化。极端化的背后,不禁让人为中国学生们的心理素质担忧,更有人批评大一新生如此落井下石的做法。但是事实并非如此,我们首先得明白,网络上的观点只代表了一部分学生,而且很多人是抱着戏谑的心态来面对这件事情,传达的声音往往带有玩笑和调侃之意,并非报有恶意。当高三学生觉得高考太难了无可厚非,大一新生在经历过高考后认为试题太简单了也是正常现象。毕竟不同阶段的人们有不同的需求和心态,看待问题的态度自然也会不同。
从在校园随机采访的情况来看,大多数人对于此次事件都保持了理智冷静的态度。15级新生沈玥说:“高考对于我来说已经过去了,希望学弟学妹好好考,题目难度还是看出卷老师的吧,他们有自己的考量。”当被问到如何看待网络上的评论时,沈玥说:“我不知道他们是谁,他们为什么这么说,我只能说我并不赞同他们的想法,感觉有点幼稚。”经历了高考的洗礼,从高三到大一的身份转变的确会带来心理上的混乱。更有不少人把高考当作万恶之源,对此深恶痛绝。但这样的人毕竟是少数,仔细观察就会发现,中国的学生并没有我们想象当中的脆弱和愤世嫉俗。他们对于高考有自己的思考,会为了应对升学压力不断地努力,与此同时还保持有自己的爱好和兴趣,这是相当不容易的事情。高考是相对公平的试炼场,已经通过考验的大一新生们兴奋,狂喜,呼吸着自由的空气,做着自己感兴趣的事情,就像新生的飞鸟。而还在奋斗中的高三学子们也同样值得我们鼓掌,这是他们第一次为人生中的重要关头做出努力。只是当今信息化时代放大了这两个群体当中不和谐的声音,把他们妖魔化成两个对立的群体。
哪个大一新生不是从高三的岁月走来,哪个大一新生没有体会过那种痛苦和挣扎? 透过表面看本质,在两极分化的评论背后,不是学生们的心智不成熟,也不是中国的教育体制的失败,来自信息时代的放大镜功能才是真正的始作俑者。在此之前的“我爸是李刚”事件和“药家鑫案”同样被媒体断章取义,毫不负责的大肆炒作,导致两件事情得到了不公正的处理。
信息时代,我们时时刻刻都在接受着来自各方媒体的讯息。而在这个浮躁的社会里,媒体往往会断章取义,“制造”热点话题去吸引点击量,而不是努力去还原事实,正确引导社会舆论。因此任何超出人们预期的言论都会被放大,哪怕这个言论本身并不带有恶意,哪怕事实真相并不是如此。自动放大人们想看的内容,自动放大人们想听的声音,一定程度上来说,是受众的需求导致了放大功能的出现。
对于我们来说,不被舆论所迷惑很难。因为声音背后,有太多的东西需要我们用自己的眼睛去发现,去探索,去认知。
文章作者:先锋通讯社记者 俞鹰 编辑者:黄田心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