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0日晚,由校党委宣传部、共青团浙江传媒学院委员会、国际文化传播学院主办,由校先锋通讯社、校青年志愿者服务总队、国际文化传播学院分团委承办的“千里缘·爱在浙传递”大型公益晚会在艺术楼小剧场举行。校团委书记赵月峰、副书记郑汉杰、校党委宣传部宣传科科长杨圣琼、校社会合作处综合科科长陈怡、云南省昭通市大关县悦乐镇塘房小学校长李世权、杭州市上城区南星街道负责人陈伟健以及浙江省14所高校的青年代表出席晚会。
长安村尽头,一圈低矮的土墙,几间破落的石头房屋,一群面容黝黑的孩子。当这一连串画面凝固在舞台LED大屏幕的时候,支教队的故事也就此刻开始了。
“趁着老师还没来,偶们先瞅瞅这..这设备咋个弄”扮演当地孩子的同学用一口蹩脚而形象的方言,透着好奇与探视的目光将视线投向了他们眼中的黑色庞然大物——摄像机。这些先进而崭新的设备让他们不禁开始尝试起模仿新闻联播中拍摄播报员播报新闻的画面。初见此物,在毫无经验与异常兴奋的状态下,竟然忘记了拔下镜头盖帽,引得观众一阵好笑。从无人指导小心翼翼的试探性讲话,到经过支教队员真诚的鼓励之后挺直腰板镇定平稳的诉说,这其间的进步,饱含了支教队员给予孩子们的自信力量与真诚希望。
然而,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表演中支教队员在最后一日为孩子讲析的这样一首诗:一句“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不仅是台上支教老师的令人潸然泪下的诉说,更是此次青年志愿者协会对社会爱心人士的深情呼唤。亦如为学校尽心尽力的“老校长”临别谢言所谈,这短暂的十天,留给孩子们的不仅仅是生龙活虎的课堂及书本知识,更是激励孩子们学好知识走出大山的信念支柱。那曲细腻婉转、略带哀伤的《送别》在这一幕终响起,将全场气氛瞬间推向高潮。
除了孩子们,那群在贫苦岁月里蹉跎了大半生却从来没机会拍过一次照片的老人同样也走上了这个舞台。冬日里的他们听到村口的喇叭广播,双手插着袖兜,围着厚厚土毛线围巾,新奇地跑来围着特意前来帮忙拍照的支教大学生,争先恐后的想要留下自己这大半辈子都没尝试拍摄过的影像。镜头在一刻定格下一张张皱纹满面,然而嘴角上扬弧度却那样饱满的画面。

支教队员在山里所感受的故事还有很多很多,这些短小的片段仅仅是海中一粟,然而在这一幕幕中领略到的真情却永远无法磨灭。
文章作者:于馨然 图片作者:杨佳璐 编辑者:黄田心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