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生活

新华社记者李亚彪的互联网观察

发布时间:2014-12-18

来源单位:党委宣传部(党委统战部、文明办、新闻中心)

       12月16日18时30分许,新华社记者李亚彪做客浙江传媒学院桐乡校区教学楼217,为同学们带来了“我从‘乌镇会议’中看到了什么——一位新华社记者的互联网观察”主题讲座。主讲人李亚彪,现任新华社浙江分社副总编辑,新华社高级记者,新华社全国十佳记者。

       1997年从南京大学毕业后,李亚彪进入新华社工作,如今已经是在新华社工作的第18个年头了。在这18年间,在浙江传媒学院桐乡校区的讲座是他对高校举办的第二次讲座,他非常珍惜这次机会。借着乌镇互联网大会这个契机,李亚彪想和同学们谈一谈自己对互联网的见解。

领袖和追风者的区别就在于创新

       乔布斯去世的那年,是中国互联网发展阶段的分水岭。李亚彪说他当时在思考一个问题——13亿中国人的乔布斯在哪里?谁能像当年的金山董事长求伯君一样,在2001年互联网几乎要破灭了的情况下,拿着自己极少的资本创造出一个奇迹。

       在我国互联网企业的发展中,存在很多的制约因素。李亚彪认为,中国的互联网企业一直是在迎合市场的需求,而忽视了互联网产业的最大价值在于能够创造市场需求,而且在PC时代,在人才集中度高、资金集中度高、竞争激烈度高的今天,中国没有哪个技术是全球首创的。而乔布斯就做到了这一点,用自己的产品创新创造了市场,创造了消费群体。“中国互联网大会产业能走多远,取决于创新能力有多远。”李亚彪说道。

       李亚彪强调,创新一定要有动力。虽然目前我国已经出现了许多排名居前的互联网企业,但是他们的成功很大一部分要归功于我国数量庞大的网民。在巨大的财富积累起来时,很多互联网企业并没用一直保持创新的状态,而是停滞不前。“所以,如果中国的互联网产业仍然保持这样的态势就很难有巨大的突破。”

跨界带来更大的空间

       李亚彪提到现在是“3I”的时代,即IT、Information和Internet。百度虽是搜索引擎,却也担当新闻网的角色;腾讯作为一个通讯工具,也通过客户端的弹窗推出新闻等等。“他们都依托地方的采编资源形成了跨界,完成了从IT到Information到Internet的转变。”

       不仅如此,李亚彪还提到了新华社最近推出的轻应用——新华社发布、我在现场。“这两款应用的推出也实现了新闻和消息客户端的跨界联系。在互联网高速发展的阶段,跨界的范围会越来越大,也会越来越常见。”

用互联网思维管理我们的工作和生活

       李亚彪在讲座中提到,中国工程院院士吴曼青曾对他说过,存在就有痕迹,联系就有信息。借这句话,李亚彪向同学们介绍道,互联网也是有记忆性的,这是互联网有别于传统媒体的地方。李亚彪表示,在新华社的稿件使用方面,其他媒体可能会出现“据新华社报道”的字样,但是在稿件的转载和使用方面并没有准确地统计,即稿件的价值没有得到真正的体现,“如果可以用互联网思维的痕迹思维去管理稿件,就不会出现这个问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