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5日,北京民艺调研小组来到了潘家园,潘家园是全国人气最旺的古旧物品市场。市场分为地摊区、古建房区、古典家具区、现代收藏区、石雕石刻区、餐饮服务区等六个经营区。主营古旧物品、工艺品、收藏品、装饰品,年成交额达数亿元。市场拥有4000余家经营商户,经商人员近万人,其中百分之六十的经营者来自北京以外的二十八个省、市、自治区,涉及汉、回、满、苗、侗、维、蒙、朝鲜等十几个民族。市场形成于1992年,是伴随着民间古玩艺术品交易的兴起和活跃逐步发展起来的,现在已成为一个古色古香的传播民间文化的大型古玩艺术品市场。
初入潘家园,很容易被琳琅满目的小物件吸引,尤其是一些老北京的精巧物件,以前遍及街巷,现在出产甚微,几乎要失传的手工艺品更是被潘家园揽入怀中。京绣、景泰蓝、“天下第一掸”鸡毛掸子等等更是引人眼球。
之后,我们一行人来到了我们之前计划好的“聚元号”店铺,但意外的是,老板因临时出差并不在,我们通过电话联系之后,老板表示愿意在电话中接受我们的采访。
说起聚元号,历史要追溯到清朝。当时东四十字路口的西南角有一座弓箭大院。这座弓箭大院始于明代,鼎盛时聚集了40余家弓箭铺。随着清代引进火药、推广洋枪,弓箭制作渐渐式微,但也留下了17间弓箭铺子,聚元号就是其中一家。这17间铺子均是皇家的御用“兵工厂”,所制作的弓箭均需上交兵部、户部和礼部,供皇室使用、赏玩,禁止私自出售。满人能骑善射,故对弓箭十分重视和珍爱,弓箭制作愈加精良,外形更加美观。因此,到清代时传统弓箭制作技艺已发展到集实用性与装饰性于一身。新中国成立之后,昔日的“御用”走下了神坛,普通人也能买到聚元号的弓箭。在弓箭爱好者的支持下,聚元号的生意做得红红火火。尤其是上世纪50年代末,北京市民开展“讲卫生,除四害”活动,不少人都到聚元号购买弩弓,现货卖完了,甚至有人在铺子门口坐等。然而,现代社会对冷兵器的冲击迅猛而无情。到了上世纪90年代,老弓箭大院里的17家弓箭铺有16家手艺已经失传,只剩聚元号杨家还在坚守这块最后的“阵地”。聚元号的第九代传人杨文通历经“文革”,卖过水果、做过木工,最终将弓箭制作的手艺保存下来,传给幼子杨福喜。如今,聚元号弓箭制作工艺已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成为传统中国手工艺的代表技艺之一。
当我们询问起其传承问题时,老板这样告诉我们:“现在看来,传承是没有问题的,杨老师的儿子和其他学生做得都已经不错了,都能独立完成了,但是仍然有一个忧虑是射艺的传承,射艺是六艺之一,是一个非常有文化底蕴的运动,制作技艺和射艺是不可分的,杨老师有一个愿望就是自己开一个射箭馆,只要进来的全都是中国式射箭,全都是戴着扳指的,那么这样就是工艺的传承、射艺的传承。”这一番话给了我们很大的触动,民间艺术的传承,不仅仅是工艺的传承,更重要的是传统文化的传承。
之后,因为时间关系,我们没有再进行过多的询问,便与聚元号“告别”。
一天的行程,使我们收获颇丰,头上顶着大太阳,我们每个人脸上都带着满满的微笑,我想,这就是我们调研的意义吧。
26日,我们的行程已经接近尾声,在酒店,我们进行了资料整理等后期工作。我们探访北京民艺之路虽已结束,但我们的工作还远远没有结束,通过后期的宣传和推广,我们希望有更多的人能够关注北京民艺,关注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
文章作者:何涛涛 图片作者:孙铭悦 祖碧娟 编辑者:黄田心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