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生活

做一个大胆写故事的记者

发布时间:2015-10-23

来源单位:党委宣传部(党委统战部、文明办、新闻中心)

  20日下午,我校04级电视艺术学院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学生、格里菲斯大学传播学硕士,资深撰稿人蒋瞰,回到阔别已久的母校,给同学们上了一节生动有趣的课。
  在校期间,蒋瞰担任过校学生会副主席;留学回国后,她曾就职于今日早报、都市日报,期间多次为《伊周femina》、《明日风尚》、《timeout》、《新旅行》、《时尚旅游》《中国旅游地理》等刊物撰稿;如今,她作为有“杭州深夜书房”之称的24小时不打烊书店悦览树的主理人,出版过《晚上好,亲爱的陌生人》、《宁波有意思》等多本书籍。多年的笔耕不辍让她终于传媒领域闯出了自己一片天地,而她说:“记者,作家,只是不同的身份罢了。我更愿意以记者自居”。


“我是一个爱写故事的人”
  “你们看,在我写的报道里,‘我’这个字,出现得特别扎眼。一般的新闻报道,都是客观的时间、地点、人物的组合,以第三人称为视角的居多。但是我更习惯用‘我’这一记者的身份,去向读者展现事情的原貌。”蒋瞰一边不好意思的笑着,一边给同学们展示了自己获奖的新闻稿。“这是一种以个人视角进行的完全独立的写作行为。我用第一人称写新闻稿,是希望读者读起来觉得生动、有亲近感,就像在跟我说话似的。”
  蒋瞰向社员讲解了撰写新闻稿的两种重要的方式。一是非虚构写作,撰稿记者需要客观地将事实叙述出来,遵守“新闻的本源是真实”的原则。而另一种便是她自己一直在实践的,将新闻故事化、场景化,这需要撰稿人有一定的文学基础,能发现亮点,能制造悬念。也正是这样的实践,一步一步引导她的文字走向更平易近人的方向。“写新闻之前,假如你能把这件复杂的事条理清晰地讲述给别人听,让别人听明白,那么你写的这篇稿也会成为一个能让大众理解的故事。我就是爱写这样的故事

。”


一个好故事背后的付出
  要想写好一个故事并不容易。蒋瞰分别从“侧面”、“精准”、“细节”等一系列角度,全面阐述了一个别致的吸引眼球的故事应该如何组成。比如,在迟迟无法联系采访对象时,记者可以从本身要邀请采访对象的艰难程度为写作角度,侧面对采访对象进行描写。
  蒋瞰也以自己的亲身经历举例。木心先生去世后,她曾撰写报道《木心告别乌镇》。这篇文章记述了木心葬礼的情况,她的采访细致入微,甚至关注到了木心先生的亲友因循木心对巴赫、肖邦的喜爱而设置丧乐的细节。可见,蒋瞰所言的“写故事”,绝非一个囫囵吞枣的梗概,而是需要精心打磨的。

  记者的采访有时也有凶险。澳大利亚留学期间,一次发大水,蒋瞰被洪水冲走,被救上岸后,她想到的第一件事就是结合自己的亲身体会去做报道,而非个人安危。在她看来,她的生命都和记者这个身份紧紧联系在一起了。


大胆地写好故事
  “何为大胆?怎样能做到既能从采访对象身上获取有用信息又不侵犯个人隐私?”一位同学“大胆”抛出了这样的问题。
  “不急于说出口,慢慢思考,方有胆大心细。”蒋瞰从采访对象的角度分类,逐一解释,建议大家“面对怎样的人,说怎样的话”。比如,有的人想通过媒体炒作自己,这时候的提问,就可以放开些;有的人想刻意隐瞒些什么,这时候就要“请君入瓮”。当然,更多时候,记者需要学会自己拿捏,有些场合提的问题不宜太尖锐,有些场合不宜畏畏缩缩地不敢说话。
  “你们要心怀尊敬,同时,也要敢于提问。”面对通讯社新一批的记者,学姐给出了这样的忠告。是的,作为一个传媒人,肩担着传播信息的重任,应该勇敢讲出自己所想的问题,深度挖掘,力求展现给大众一个不一样的视角。而不能成为躲在幕后,做只懂得复制粘贴的机器。


  面对日新月异的技术发展,传统报业受到的冲击力是巨大的。尽管面临着重重压力,但在蒋瞰看来,“记者这个行业是将一直存在下去的。”不管新媒体如何崛起,总要有人深度挖掘和报道事件。而如何做一个优秀的记者?她建议大家“在现场发挥专业素养,写稿时要特色鲜明。”这也是她一直以来坚守的信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