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我钓鱼岛!还我船长!中国加油!中国万岁!”着一身绿军装,举一面五星红旗,留着板寸的少年在繁华的商业街上振臂高呼。纪录片的展映刚刚开始,观众们都立刻被这一幕吸引,目不转睛地盯着屏幕,期待着接下来的故事。11月29日,导演杜海滨携作品《少年小赵》,在浙传图书馆二楼报告厅里,与同学们进行交流。
纪录片《少年小赵》,从这个少年的高三拍起,历经四年。高中的小赵,组织了各种爱国游行,说起自己与毛主席是同一天生日时两眼放光,唱起“我们的对于像太阳”时双手不禁拍起了桌子,梦想着考上大学、去边疆当兵。进入大学一年多后,他说,“我不是很想去当兵了。”、“学生会我想退了。”当他在酒桌上说:“岁月就是把杀猪刀,一刀一刀地剁。”,当他后来经历了家乡拆迁时的无能为力、爷爷去世时的悲伤难过,此时在小赵身上好像已经很难找寻到曾经高呼口号、摇摆国旗的影子。但大学期间,他去大凉山支教。教孩子大声念出的汉语是“我是中国人!”,在水泥地上竖起了五星红旗,带孩子们在国旗下大喊“中国万岁”,也一句一句教他们唱国歌。影片最后,他剃成了光头,宿舍里的电脑上放着《江南style》的MV,小赵跟着音乐微微摆动自己的身体。
106分钟后,全场观众不禁响起了长达五秒的掌声而更激烈的掌声在后面——导演杜海滨和故事主人公“少年小赵”赵昶通都来到现场,上台与观众进行交流。此时的小赵,穿着黑色夹克,长发从帽子里抽出,手指上戴着戒指,蓄着小胡子,和身后海报上一身形成了鲜明对比。这不禁让在场观众发问,再看到几年前的自己会是什么样的感觉,“无论那时的自己怎样,都应该尊重这生命中的一部分。要把这些行为放到当时的环境中去看。”他说道。赵昶通把高中时期对于毛主席的“疯狂”热爱归结于那时单纯的思维、有限的眼界和周围环境的渲染。而再谈起爱国,小赵说:“不同的时期,我们对于‘国’的定义都是不同的。如今的就是,我们在蓝天下黄土上,我们应该热爱我们生活的土地。”小赵也透露,最先并不知道要拍几年,看摄像机对着自己,刚开始有些兴奋。
导演杜海滨也对在场的观众分享了一些经历和经验。他说,刚拍摄时根本无法预料会拍多久,也不可能知道小赵的生活轨迹是怎样的。但当他在街头遇见赵昶通时,小赵身上的“90后”和“爱国”的标签吸引着自己。作为一个优秀导演,杜海滨更是与同学们分享了与拍摄对象的沟通技巧,除了友善的谈话氛围、逐步沟通这些技巧之外,他还反复说到一点——“要把对方当做一个现实生活中的人,而不是抱着一定要挖掘什么的态度。”
长达三个多小时的展映与交流会在掌声中圆满结束,观众们依然意犹未尽。整部片子,没有过多导演的痕迹,仅仅是白描,很多情感都自然流露出来,冲击着观众的心灵。片中这短短四年,是一个90后生命中的一小部分,刻画了一个少年变化成长的过程,也达到了导演的初衷——引起更多与小赵同龄的人的思考,更是不经意间,侧面反映了中国社会的焦灼与发展。
文章作者:李雨桐 编辑者:黄田心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