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生活

从戛纳到柏林,谈电影艺术的理解史

发布时间:2016-04-10

来源单位:党委宣传部(党委统战部、文明办、新闻中心)

       浙江传媒学院桐乡校区从4月5日开始,迎来了历时五天的“平行影像周”。4月8日13点30分,随着现场主持人的欢迎致辞声响起,一场与电影人零距离的深度交流讲座在浙江传媒学院桐行校区图书馆报告厅正式拉开了序幕。
       此次讲座的主讲人可谓是有备而来。2016年2月15日,他打磨了10年的电影《长江图》作为唯一入围的华语片在第66届柏林电影节上首映。紧接着2月21日就传来《长江图》斩获第66届柏林国际电影节“杰出艺术贡献银熊奖(摄影)”的喜讯。他就是中国内地电影导演、国家二级导演、中国戏曲学院导演系影视导演专业教研室主任——杨超。杨超从1996年开始电影编导工作,早在2001年其执导的《待避》就已收获了“戛纳国际电影节电影基石奖”,尔后在2004年其自导自编的《旅程》又获得“第57届戛纳国际电影节最佳处女作特别奖(金摄影机特别奖)”。

       讲座在杨超的自谦直言中正式开始——“原本这次讲座的主题为‘从戛纳到柏林,华语电影的世界征程’,题目太大了,首先我本人是不可能代表中国电影甚至于代表中国艺术电影,我只是一个小小的样本,另外我本人也没到能做什么回顾和总结的程度,所以我今天这次讲座不是学术性讲座。大家都知道我本身也是一位教师,我觉得有义务把知识、经验分享给学生,所以就把本次讲座作为一次分享交流,来说说关于电影(的话题)。”

       话毕,杨超入座,然后抛给听众一个问题:“为什么在戛纳、柏林这些电影节中出现的是‘闷片’,而不是大众片、商业片?”现场听众因思考而陷入沉默,片刻后,杨超打破现场听众的沉默: “今天呢,我想跟大家聊一聊作为电影人,对电影艺术的理解。一个够格的电影人,其实第一必须建立的是自己的个体电影史(观念)。”
随后,杨超播放了准备好的七个视频短片,并借此序来谈电影人从娱乐、浅显的电影理解发展到更深刻意义的电影艺术的理解。从第一个刺激且新奇的影像画面剪辑合辑短片观摩中,杨超谈起自身对电影理解的初衷:趣味的冲动;从周星驰电影震撼片段混剪短片中,杨超谈影片承载的文学、戏剧、仪器的力量;在《蛇蝎美人》片段中,导演杨超讲解电影人对“蒙太奇”这种昔日新奇的视觉拍摄,谈商业电影不靠仪器,而是依靠导演的空间分解与重组的构建方式。精彩绝妙的讲解不断赢得现场听众的掌声。尔后杨超结合几个镜头,详细讲解了导演的最高境界:“‘有谁能在镜头前建立起整个的真实?’答案是不可能。电影导演不是创世的上帝,能把一切创造得有规律又自然,电影导演只是疯狂地模拟造物主。”

       紧接着,杨超导演又带领听众们观摩了他执导的电影《旅程》的片段,以及他航渡长江所记录的短片《挽歌·信使第一章》、《迷航·信使第二章》,并称这是拍摄电影《长江图》的最初灵感来源。接下来,杨超导演将话题转移到《长江图》的幕后拍摄制作中来:“很多人把《长江图》说成是最艰难的电影。”拍摄时间长、跨度大、难度大、投入资金大、剪接漫长的电影《长江图》,80%是在长江上拍摄,拍摄时剧组同时启动了3艘船:一艘道具船,一艘跟拍船,一艘服务船。这也意味着,有时一个镜头要拍5次,三艘船就要掉头5次,所以对影片时间、成本造成了巨大的挑战。此外,《长江图》的故事发生在冬季,由于气候寒冷,也增加了拍摄难度。而对于种种困难,杨超导演说:“其实导演最大的困难不是拍摄困难、融资困难,因为所有的电影都会面临这些困难。真正的困难是创作艰难,是透过镜头展现你的野心、雕琢时空的手艺,是‘在镜头前建立整个的真实’。”
       在现场互动提问环节中,杨超导演回答了三位听众的提问。其中在回答“是不是大多数现实电影拍摄要使用长镜头?”这个提问时,杨超细心地列举了一些影片表示:“当然不是。但是使用长镜头拍摄,影像的时空转化更完整。”
最后,在听众们意犹未尽的掌声中,此次讲座完美落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