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被认为是中国医疗体系改革的攻坚阶段,一方面是广大群众对医疗服务的需求日益加大,另一方面与之不对称的则是医疗机构与患者之间的鸿沟逐步拉大,特别是随着“互联网+”的风潮逐步渗入到医疗行业中,面对新媒体环境下如何打造新型医疗平台,从而构筑一整套完整且卓有成效的医患合作桥梁,已经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
近日,浙江传媒学院“互联网+”背景下医患沟通策略实践团队赴宁波展开调研。团队针对宁波市各级医院在“互联网+医疗”中推出的新服务通过问卷调查、深度访谈、志愿服务等多种形式对“互联网+”背景下新医疗模式对于医患沟通策略的影响进行了解,并基于实践成果以传媒学子对于当下网络传媒的独有理解,用传媒人的视角去深入社会,探讨“互联网+”给普罗大众带来的生活影响。

在现代中国医疗发展的背景下,医患沟通是形成良好医患的关键。医护人员如能和患者沟通融洽,不但可为治疗疾病提供有助信息以促进病情好转,提高有效治愈率,更重要的是还能缓解当下社会医患之间存在的误解与矛盾,减少医患纠纷与医疗事故的发生。
在社会实践期间,团队先后走访了宁波云医院、宁波市第二医院、浙江大学明州医院和大隐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就公办医院、民办医院和基层医院在建设“互联网+医疗”过程中的发展与问题分别进行探讨调研。

“产生医疗纠纷最重要的一点是缺少沟通。”宁波市第二医院楼医生在谈及医患问题时这样说到。一个病人的诊治过程是相当长的一段时间,每一个诊治点都需要和病人进行有效的沟通,然而因为医疗资源有限等缘故,国内的医生往往无法给予患者充分的时间进行交流。在这样的情况下,互联网为医生和患者搭建了一个沟通桥梁。
无疑,网络媒介使医患沟通有了崭新的未来。但如何使互联网这座桥梁更好地连接医生与患者?对此,各级医院展开了多样的医疗新方式。一方面,建立医院微平台、运行医疗APP、推行自助挂号机等方式很好地提高了患者的就医效率,而另一方面,医院内部推行的移动查房等方式则很好地提高了医生和护士的工作效率。正如浙江大学明州医院医疗集团实施经理周经理所说:“这些方式有助于实现‘把时间还给护士,把护士还给病人’。”
在智慧医疗的产业链中,医院的新模式除体现在医疗机械设备和医疗信息化外,远程医疗也是“互联网+医疗”的一种全新尝试。在康复医学和慢病诊疗领域,远程医疗的前景可谓十分广阔。通过远程会诊、双向转诊、远程预约和线上诊疗、健康管理、康复指导、药事服务等业务的逐步推进,患者可以达到与医生及时沟通,进一步优化医患沟通等目的。

采访中,医生和工作人员都对“互联网+”下的医疗新方法对医患沟通所起的积极作用表示肯定。新方法既从某种角度平衡了医疗资源,又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医患沟通的质量和效率,使沟通更加舒畅有效。以浙江大学明州医院为例,伴随着微信平台和医疗APP的先后推出,医院的投诉率比去年同比降低了50%。当然,新事物的诞生也必然跟随着着完善不足的脚步。面对如何使老年群体更易接受网络媒介新方式等问题,则是医院在“互联网+医疗”领域需要进一步努力的方向所在。
长达一周的实践调研期间,团队共服务患者600余人次,发放问卷408份,采访各医院行政人员10人,医务工作者4人。在后续跟进,团队成员们则将对数据和采访内容进行深度分析,以调研报告等方式呈现成果。
文章作者:先锋通讯社 孙文 图片作者:何志凌 编辑者:黄田心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