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纸伞、粉檐墙、春风十里,
你赋的诗、我做的梦。
崇福小镇
雨还在氤氲
古运河还在流淌。
浓墨淡彩
悲喜人生
请听
历史中走来的崇福——浙传“崇福文化采访纪实团队”暑期实践活动
崇福镇,古称语溪,是一座有着6000多年文明史和1100多年建镇史的江南古镇。本次暑假,播音主持艺术学院响应学校,建立“崇福文化采访纪实团队”前往崇福进行暑期实践活动。团队一行14人来到江南古镇崇福探寻当地旅游经济发展模式,并拍摄浙北地区仅有的孔庙。团队想通过调研及拍摄,了解崇福当地的旅游经济发展情况,将崇福的自然与人文景观发扬传播。
团队成员由播音学院的大一、大二学生组成。值得一提的是,其中两人就是崇福本地人,为本次活动的开展提供有利因素。在前期筹备阶段,调研小组就走访了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良渚文化遗址和新地里遗址,并对当地其他的文化遗产和历史名人进行了充分的资料调查。但队长王者却告诉我们,在前期调研中和资料查阅过程中他们发现关于崇福的新闻实在太少了,除了客观的历史资料,当地的新闻报道寥寥可数,大多也都仅仅只是提及崇福皮草。这也是为何崇福拥有大量的文化遗产,当地的旅游事业却并不发达的原因之一。
实践活动中,团队分成文明修身进崇福小组和孔庙文化纪实2个小组。文明修身进崇福小组,将崇福分为四个部分,分别是文化、风情、人物及历史,从四个部分入手讨论历史文化古镇崇福。
队长对记者表示,他们打算在这为期一周的时间里实现“五个一”和“两个方面”。文明修身进崇福小组的“五个一”是他们打算在这段时间为崇福,提供一场主持培训、拍摄一部记录短片、编辑一本成长集册、举行一场礼仪宣讲、筹备一场文艺汇演。孔庙文化纪实小组的“两个方面”则是从宣传方面,在制作一部精致纪录片的基础上上传网络,通过提供丰富全面的现场图集、新颖有趣的宣传报道等多种途径达到帮助宣传崇德孔庙,以及弘扬传统文化的目的。服务方面则要达到做志愿者的目的,保持孔庙环境干净整洁,为游客细心讲解,激发游客对传统文化的兴趣,人流引导流畅有序。
为了寻找纪录片素材,富有文化底蕴的中山公园,粉墙黛瓦的横街、古色古香的司马高桥、蓬勃发展,欣欣向荣的农业产业创业园,都留下了同学们拍摄的身影。崇福农业产业创业园结合崇福实际,以农业创客孵化,培育新农民为载体努力打造集多种功能于一体的新模式,同学们纷纷表示这种互联网+的新思维同样可以运用到自己未来的创业之路上。
为了获得更有效信息,队员们分成几路走街串巷采访当地人,在中山公园晨练的老人家一个个热情的围了上来说起了他们对中山公园旅游发展的看法,还主动拉着同学们要教他们广场舞。傍晚的司马高桥上远眺的老爷爷为他们讲述了这座桥的悠久历史,在横街巧遇了曾在城建部门工作的当地居民,横街的古老故事被娓娓道来。
为了组织礼仪宣讲会,从传统礼仪文化与当代礼仪文化两方面入手,结合崇福当地文化,团员们深挖历史,一次又一次走进浙北地区唯一的一座孔庙向当地居民以及游客讲述崇福镇上千年的历史和发展历程。讲述崇福镇的孔庙文化的来源以及孔庙文化在当地的发展。
浙传“崇福文化采访纪实团队”在实践中把专业与地方特色相结合,在探索崇福古镇的同时,为崇福人民带来普通话礼仪等专业培训,提高崇福地区青少年普通话语音以及口语表达等能力,大家希望能为普通话的推广普及做出自己的贡献。“我们想运用我们的专业知识与崇福的历史、人物、风情、文化相结合,更好地实践、学习、记录和拍摄。”
实践中,校党委副书记玄裕方,党委宣传部部长袁蕾、社科部主任刘福州、时任团委书记赵月峰等校领导前来探望。宣书记希望队员们珍惜实践机会,在深入了解农村地区改革开放的同时,发挥专业特点,服务地方,助力基层农村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勉励队员们要深入挖掘地方历史特色,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为地方文化事业发展做出贡献。

结束时分,团员们表示来到崇福感触最深的就是文物保护较完好,以及当地政府的重视程度高。崇福文化之所以能够流传大约也便是崇福文化站站长陆爱清所说的,对于崇福他们不希望将来有商业气息浓重的景点,我们要展示的就是“原汁原味”的崇福。
文章作者:先锋通讯社新闻部记者 张秋雨 编辑者:黄田心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