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生活

寻找现代民乐之根

发布时间:2016-11-17

来源单位:党委宣传部(党委统战部、文明办、新闻中心)

       11月11日下午三点,南京师范大学音乐学院教授、民乐学者岳峰来到浙江传媒学院,开展了以“现代民乐的寻根之路”为主题的讲座。讲座在音乐学院多功能厅举办,由浙江传媒学院音乐学院与江南音乐艺术演创中心共同主办。

       岳峰执教三十余年,著述与教材编著有八,拥有二十余万读者。学术研究方面,她的论文《奚琴、嵇琴、胡琴音义考》等等都可见于各家学术刊物。艺术成就方面,岳峰教授带领的南师大二胡团队,曾荣获国际、国内大型民乐活动比赛金、银、铜奖。由其创建的“二胡乐舞”表演形式,在长三角一带影响颇深。
       此次讲座,岳峰就我国民乐的根源问题,与学生进行了交流。讲座伊始,岳峰以各地民乐团的不同称谓为引子,引出了三个问题:一是民乐学生身上是否种下了民族音乐的根;二是学生在学校中学到了什么;三是学生对自己民族的音乐了解多少、认识多少。接着,岳峰就现今高校的音乐学院课程设置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她说:“我国音乐学院课程设置主体为西方乐学体系‘四大件’,却少见中国传统文化象征的古琴音乐,鲜有中国乐学基础的黄钟大吕和减字工尺。”随后,岳峰教授谈及西方乐学体系对中国音乐教育的影响,由此引出了讲座主题——现代民乐的寻根之路。

       讲座主题提出后,岳峰就《淮南子•主术训》中的“乐生于音,音生于律,律生于风,此乃声之宗也”一语,提出了两个观点:一是世风乡语是音乐生成的基础;二是音律是音乐生成的宗法和基因。她说:“中国音乐我们要自己来做,不能拿西方音乐现成的体系来用。”她提出,中国音乐正走上一条自我转基因之路。讲座逐步进入高潮,岳峰总结前面所讲内容后,提出了一个问题:中国民族音乐的根是什么?她给出了自己的答案:民族音乐的根就在脚下。接着相对于西洋音乐“四大件”,岳峰提出了中国音乐“四大件”:民歌、古琴、戏曲、地方乐种。岳峰并未局限于理论观点的提出,她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进行了一系列的实践活动。她将自己团队的实践活动命名为“江南寻宝音乐之旅”,走访了苏州与上海的一些收藏家艺术家,及一些研究所,与张子睿、蒋国粹、沈正国等民间人物接触,发掘中国音乐的根源。

       岳峰在讲解过程中,穿插有二胡音乐欣赏,同学们得以更为直观地感受所讲内容。最后,岳峰播放了她与她的团队共同演奏的《难忘今宵》视频,讲座在二胡的悠扬乐声中结束。